新民晚报:审计向深向细突显反腐更大决心
日前,就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情况,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做了报告。报告中点名通报了卫计委、国资委、发改委、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和下属单位“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
审计报告引人注目。首先,审计署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达314起,涉及1100多人。这两个数字较前两年有大幅上升。其次,年度审计报告首次点名通报了卫计委、国资委等部门及下属单位的“三公”经费违规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个考察团在美改变行程,前往拉斯维加斯停留3天;税务总局公车超编20辆、超标30辆;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分别超编21辆、33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银行等10个部门本级和单位转嫁或摊派、自行调剂项目或其他支出用于公务接待266.85万元……如此这般的违规行为,以往要么因为太“小”未进入审计机关的视野,要么因过于“写实”担心造成负面影响,被束之高阁不予公开。现在,这些违规行为被审计报告一一抖搂出来,说明我们不但不怕暴露问题和矛盾,不怕这些问题引发公众非议,反而以高度的自觉和充分的自信,要通过暴露问题和矛盾,找到产生问题和矛盾的体制和制度根源,通过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渠道和公众监督空间,从源头和全程堵塞财政资金“跑冒滴漏”,铲除滋生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的土壤。
“三公”经费违规问题突出,凸显了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监管工作的复杂性、紧迫性。同时也要看到,尽管“三公”经费产生了大量违规问题,近年来“三公”预算改革却取得了明显进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介绍,去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财政拨款70.1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54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各部门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减少了相关支出。在深化预算改革过程中,发现预算违法违规问题不可怕,不能因为发现了问题就对改革产生怀疑。相反,对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深挖细掘,有利于从更高层面继续推进预算改革,有效预防、遏制预算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年度审计报告不是年度反腐报告,但承载了公众对反腐的殷切期待。无论是发现“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情况,责令有关部门单位严格整改,还是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审计机关都充分发挥了“啄木鸟”和反腐尖兵的作用。不一定每次审计都有“大老虎”冒出来,但年度审计报告勇于直面、暴露问题,深入剖析、拷问矛盾,传递了对反腐推动改革、改革助力反腐的更大决心。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