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委员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身心进城” 吁建终生教育体系

19.01.2014  12:41

  中新网重庆1月19日电 (刘相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培训中,侧重‘看得见’的劳动技能培训上,忽视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发展、融入城市文明的‘看不见’的其他素质的培训和教育。”19日,在此间举行的重庆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上,重庆市政协委员卢德龙提交提案,直陈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三大缺失,呼吁构建农民工终生教育体系,助其克服心态和意识上的“水土不服”,身心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卢德龙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整合,相关部门对培训对象、教育内容、设施建设没有更为系统的计划安排,培训工作多头管理、各自为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效性不强,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卢德龙表示,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中存三大缺失:一是法律政策教育的缺失,与农民工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教育不够,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法盲”、“政盲”;二是城市文明规范教育的缺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明礼仪、交通安全、健康生活等知识教育弱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明意识有待提高;三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城市对进城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大多被调查的企业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制定学习发展规划,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忙碌于生计、缺乏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科学文化水平未能因从农村到城市而得到相应提升。

  由此,卢德龙建议,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能培训等相沟通的开放多元的立体培训体系。同时通过政策法规的强制和规范,制定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对社会和个人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

  卢德龙还建议,制定新一轮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中长期规划,根据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平提升对人力资本、人口素质的要求,把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产业工人和现代市民作为落脚点,同时加强农民工培训教育基础性制度建设,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壁垒,让长期在城市工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