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召开2014年新闻宣传工作交流座谈会 沟通观点交流体会
座谈会现场
在4月11日召开的学院2014年新闻宣传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学院党委宣传部成员、各部门宣传工作负责人、全院教工通讯员齐聚一堂,畅谈工作体会,交流工作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新闻要怎样写?怎样的新闻才算好新闻?宣传部长吴小荣认为,好的新闻稿,首先要思想内容正确,有教育意义,有指导性,其次还要讲究写作方法。她结合丰富的新闻作品实例,从选题立意、材料的搜集整理、文章的结构处理、语言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写作体会,并特别推介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和通俗明了、朴素平实、简约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求。她提出,写稿要用事实说话,注意分寸;要注意及时、简短;要中心突出,一目了然;要心中有人,写出思想。针对“好新闻的标准”,她提出了时间性、真实性、思想性、可读性、准确性、客观性、典型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几个“尺度”供大家参考。
党政办副主任许振华认为,新闻稿件谁来写,要看工作安排,不一定非得由通讯员撰写,由活动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撰写该活动的报道,有利于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认真研究已刊发的稿件,从中领悟报道要求,可以提高上稿率。他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一是领导讲话,二是会议、活动,三是耳闻目睹,四是日常生活的积累。
针对少数教职工中存在的“部门报道自己的工作是邀功”、“宣传工作就应该让宣传部去做”等认识误区,教务处副处长梁小敏认为,客观地报道部门工作,有利于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学校管理,各部门有责任公布本部门工作状态;校园网为大家了解学校运行状态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宣传部不可能仅靠自己就对所有部门的具体事务了如指掌,各部门应在这舞台上唱好自己的戏,扮好自己的角色。针对“新闻写什么”,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创造和寻找新闻题材的一些方法,如:抓住重点工作,追踪时事热点;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新闻题材;从对比中挖掘亮点,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同类新闻,换个人写。
宣传部干事廖轶凡结合平时撰稿、审稿的工作实际,谈了自己对“短实新”标准的认识和体会。他认为,要想更好地实现新闻价值,就要努力在“短实新”上做文章。要根据自己想要实现的新闻价值来合理安排文章篇幅,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应说的话不要少,无关的话不要提,值得细写处要不惜笔墨,无关紧要处切莫铺张;新闻内容要尽量实,不能作假,不能违心,不要讲与客观事实不符、与新闻价值无关、无新闻材料佐证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新闻的生命在于它的“新”,要争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力争用新的立场、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新的风格等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给人以新的视野、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新的启迪和新的收获。新闻短,才有力;实,才有用;新,才有趣。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重复罗嗦等只会令人生厌,“短实新”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吸引读者,达到宣传目的,实现新闻价值。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报道?”就业办主任王武源提出了“勤”、“新”、“明”、“精”四个字。一要“勤”,即要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写作、勤学习的习惯,时时、处处要多个心眼,从身边的事情中去寻找题材,提炼内涵,平时注意多学习、多练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想想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二要“新”,即突出新闻报道时间上的新,体现新闻报道立意上的新;三要“明”,即在报道中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要素厘清点明,使读者看到读到,便对整个事情清楚明了;四要“精”,即撰写新闻要精炼,主题要精神,不作或少作议论和评论,多做正面报道,突出事件主题的积极意义或启迪作用。
宣传部副部长吴长孙、生命科学系教师李艳等也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心得体会。
会议还传达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保位争先、提升水平”的八字要求,并通报了学院各部门历年在校园新闻录稿情况、学院宣传工作历年获得的荣誉、2013年各教工通讯员考核得分情况、2014年第一季度信息报送情况等信息,布置了今年的宣传工作。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