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端端:“新闻联播”击倒官员的槽点太可笑

08.07.2015  12:09

  近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原山东省海阳县县长、海阳市市长、海阳市市委书记、烟台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市政府特邀咨询王国群有期徒刑十四年,王国群在忏悔录中,写到自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采访后,滋生了骄傲情绪,求物欲、贪钱财,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7月7日检察日报)

  其实,不断推出的贪官“忏悔录”其初衷是对官员们予以警示教育,形成震慑,唤醒纪律法规意识,使其心存敬畏,严守廉洁底线。然而,在一些落马官员眼中,“现身说法”却成了哗众取宠以求宽大处理的“救命稻草”,屡试不爽,逐渐背离了“苦口良药”的本意,沦为了一种“投机”。此次,被判刑的王国群竟然把贪腐都怪罪到“新闻联播”的头上,采访让其内心飘飘然,有了“骄傲情绪”。加之“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作祟,慢慢放松了警惕,与商人大搞“礼尚往来”,殊不知,来得是金钱,往的是权钱交易,最后,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

  事实上,这些年,贪官落马总会找千奇百怪的理由,有的埋怨领导,自己是“被迫收钱”;有的受贿“怪组织不提醒”;有的埋怨家人亲属“贪得无厌”,把自己“拉下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的怨情人“攻守同盟失守”。可以说,理由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然而,像烟台市原副市长王国群将受贿归结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专访,不仅令人费解,更是贻笑大方,闻所未闻。还有,王国群说,“如今我才知道,作为领导干部,和商人过多交往就不是正常的礼尚往来”,而且,他还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法盲”,这简直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与其说是自己“法盲”,还不如说是一个目无法纪,不知敬畏的贪官。显然,这恰恰也折射出成为“阶下囚”的贪官逃避或减轻法律制裁的险恶企图,一味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博得检察官、法官的同情。

  诚然,我们在审视贪官落马的轨迹时,不能只当围观者,抱着猎奇心态一笑而过,更应深入思考,防微杜渐。其实,副市长王国群拿“新闻联播”充当落马的“挡箭牌”,除了个人私欲膨胀、道德的沦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到位,让其心存侥幸,奉行“我的地盘我做主”,致使自律防线决堤,贪腐一发不可收拾。笔者认为,“新闻联播”击倒官员的槽点太可笑,充分暴露了贪官畸形的心态和脆弱的内心。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贪如火,不灭则燎原。”要当官就不要想发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党员干部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论位居何职,都要守住清贫,牢牢守住党员底线,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手握戒尺,更要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唤醒自身的党规党章意识,把握自己,管好自己,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造福于民,用不好则祸害百姓,而关键就在掌握权力的人。可见,光靠自律是不能实现真正自我约束的,要进一步加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能人”官员既不敢腐、也不能腐。另一方面,反腐要保持高压态势,查处腐败要抓住“牛鼻子”、切入点,上级党组织和监督部门要严把干部考察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把“”的要求和“”的精神立起来,严格执纪不动摇,绷紧监督之弦不松懈,治病树、拔烂树,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把政治生态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涵养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