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哪儿还能看到传统二人转?[组图]
“灯越来越亮,演员们终于登场了。”如同鲁迅笔下的“社戏”,“正戏”(传统二人转)现今还活跃在乡野间
拉弦的老艺人,眼光中透露出的是笃定和坚守本文图片均由 记者 徐丹伟 摄
记者/侯永锋
编前话
辽宁日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二人转现象,并先后发表了《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两件事儿会不会变成一件事儿?》、《300年的艺术精华不要和糟粕混了》、《二人转要在精神上和普通百姓相依伴》、《除了二人转,辽宁文化还需要更多》等一系列报道,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对二人转现象进行了探讨、解析和争论。
此番,我们另辟蹊径,策划了“原生态二人转生存状况实录”一组专题报道,尝试以新的视角来调查反映二人转的生存“本相”。记者走入乡野山村、大小剧场,到二人转流传和演出之地,寻找城市之外二人转的另一方天地,以期真实记录这种民间艺术的“原始生存状态”,并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二人转到底应如何生存与繁衍下去。
这组报道将分三期为您呈现。首篇为纪实性报道《哪儿还能看到传统二人转?》。采访中记者发现,流传了近300年的“九腔十八调”在乡间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在这里,喜欢“小沈阳”的为数不少,而得意传统二人转的也仍有人在。在这里,传统的老戏依然在上演,观众们依然被那些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所感染着,并为其深深打动。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在田野间,还活着。
在二人转发祥地首寻传统二人转令人失望
“哪里有二人转演出?”7月末的一个黄昏,站在黑山县城街头,记者向路人打听。“往前走不远,一进小胡同就是。”
果然,在县城中心的一条小胡同里,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着演出节目单,除“小曲小调”、“京评歌舞”外,主打是“精品二人转”。
在二人转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及黑山县。作为土生土长、土色土香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二人转在这里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研究二人转的学者普遍认为,黑山二人转奠定了东北二人转的基石。
晚7点半,可容纳近200人的小剧场内坐得满满当当。
第一场。一位青年艺人上台,唱起了流行歌曲。一边唱,一边打开一瓶矿泉水从头顶浇下。接下来,青年艺人的目标转向拉弦者,说笑话,逗乐子,爆粗口:“你爹是不是癌症晚期?”
闹腾了近10分钟,这位艺人的搭档上场,表演起女声独唱,声嘶力竭。之后,二人玩起了内容低俗的脑筋急转弯。
然后,女演员的歌声又起,男演员在台上卖力地翻跟头。
第二场。另一位男演员出场,还是唱流行歌曲。搭档登台后,二人开始互相贬损。
“地方剧场,特色就是二人转。接下来,我和我的搭档将为大家演出传统剧目《罗成算卦》。”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40分了。
第三场。男女演员唱了一小段二人转《靠山调》。没过几分钟,身穿花花绿绿服装的男演员改为玩起了绕口令。之后,女演员开始吹奏长笛。其间,夹杂的依旧是矿泉水浇头、翻跟斗和唠闲嗑。
晚10点演出结束。记者感到失望:在黑山这个二人转重镇,寻找真正的传统二人转演出并不容易。
在黑山县文化旅游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小剧场的演出,我们都不去看,水平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据了解,记者先前探访的小剧场,最早属黑山县二人转剧团。如今,剧团早已解散,剧场已被私人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