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向:提高医生满意度,该用啥药方?

21.04.2015  11:14

  近年来,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但医患关系、医生职业待遇、就医环境等问题也频频引发社会关注。身处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67名医务工作者进行的“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仅38.4%的受访医生满意目前的工作,26.1%的受访医生表示不好说,39.6%的受访医生对自己的工作明确表示不满意(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去大医院看病几乎成了流行风,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对大医院的医疗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各大医院门急诊人次屡创新高。我们都有去大医院看病的经历,那排队的场景也是蔚为壮观,不亚于小长假时的景区场景。可是大医院医疗需求的增长却没有与医院医生人员的增长呈正比。所以,医务人员长期加班加点,疲劳作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更谈不上休假,也在情理之中。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只要长期加班加点,疲劳作战都不会满意。尤其是一些医生被打后新闻媒体进行渲染,使医生感到自身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更让医生的满意度大打折扣。不得不说的是医生还承担着创收的任务,面对患者困境和患者近似乞求的眼神,也让医生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加剧了医生的伤感。

  医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势在必行,为此,政府应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欧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50%左右,全科医生成为国家医疗体系的“塔基”,例如: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其中90%的病例没有转诊,由全科医生完成治疗。而我国全科医生仅占医师总数的5%,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医院,这也是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并下沉到基层医院,并大力推进医生多点执业,使基层医院成为大医院看病的缓冲阀。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医院是财政差供单位,可是财政投入少的可怜,以2011年为例,我国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助仅占医院总收入的8%,即使近年来财政补助也不足10%,不管与发达国家财政投入占总收入30%相比还是与医院作为财政差供单位的要求相比都差距甚远。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医院的投入让医生从创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否则,不仅医生的幸福感提高不了,医生猝死和殴打医生的事情就不会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