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发会聚焦婺源旅游“精准扶贫”,获省委秘书长朱虹颁奖
4月27日,篁岭景区入选了“2015年度江西省优秀旅游企业”十强名单
在4月27日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婺源县篁岭景区作为全省唯一凭借“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发展公司,入选了“2015年度江西省优秀旅游企业”十强名单。
聘请当地工匠采用徽州木雕技艺修缮古建
复活的“篁岭晒秋”已成为婺源旅游的一张耀眼名片
婺源篁岭村始建于明代,是一座距今58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也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中国传统村落”。山崖上的篁岭古村,节节生长、错落有致,被誉为“江南布达拉宫”。同时它也孕育了一种“以粮作画”闻名遐迩的地方民俗——晒秋景观。
和国内大多数农村一样,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镇化,也造成了篁岭半数以上人口外迁、文化空心化,除此之外山区交通不便、村内停水断电、大面积房屋倒塌等因素困扰着它的生存。篁岭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可以说长此以往,篁岭村终将走向消亡。
2009年婺源篁岭古村通过社会资本介入,以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及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等方式,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彻底对古村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将整个古村落改造成为旅游区和精品度假区。经过5年打造3年运营,篁岭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今年春,油菜花旺季游人如织
值得一提的是,篁岭景区首创“参与式扶贫”,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而非反对者,实现良性循环,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可以说篁岭“社区受益”,树立了全球标杆。
不同于“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篁岭古村开发在“输血”和“造血”外,引入新的视角和思维,以当地贫困人群为主体,激发村民全程参与到家乡规划、古村建设与景区运营中来,丰富村民发展机会和提高脱贫能力。
在项目规划上,由篁岭村民代表自发组织成立协调机构——“篁岭村民理事小组”,与旅游开发公司进行协调。首先,提出合理的产权置换方案,在村两委会上讨论通过,被全村大部分村民认可、接受,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其次,由旅游开发公司在山脚新建69户乡间别墅,户均面积200多平,搬迁人口320人,异地搬迁有序进行。最后,理事小组全程参与到古村项目建设的规划上,在开发中最大程度地还原篁岭味道。
2015年夏,“篁岭样本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吸引全球目光
在项目建设上,古村落的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资款打到篁岭和周围手工艺者的账户上。“婺源三雕”等一些几乎失传的古老工艺随着篁岭的开发被唤醒和继承,一些手艺精湛的村民还组建了古建修复队,将兼业变成了专业,切切实实地提高了脱贫能力。
在项目运营上,景区开发者返聘篁岭村民一百多人,参与到篁岭景区各个岗位上,如管理、收银、保安、保洁等,返聘村民像城里“上班族”一样每天工作,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原有村民土地进行流转,每年可以按每亩400斤稻谷的价格收到一笔固定的流转费;原有村落内的森林和公共设施,每年也由旅游开发公司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费,分发给每个村民。而许多有条件的村民则到景区开店,经营特色小吃和旅游手工艺品。除此之外,山下篁岭新村大部分楼房也被村民改建成了农家乐和商铺,每年营收十余万。篁岭村民从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
篁岭开发通过“参与式扶贫”,保障了多数村民的参与权,不仅提高了村民的脱贫能力、开拓了村民的就业视野、带来了实质上的旅游红利,而且,激活了村庄的活态文化、延续了古村的自然生命、固守了篁岭村民的乡土情怀。
“挪穷窝”、“拔穷根”,突破原有扶贫路径的婺源旅游“精准扶贫”已成为经典案例,被央视频频聚焦。同时“篁岭样本”的成功经验,还引发了旅游学界的深刻讨论,2015年夏,成功举办“篁岭样本国际研讨会”,向世界传播“篁岭经验”。而连续三年,游客人数百分之百的增长更为篁岭旅游开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