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旅游产业互融 "资溪面包"再次"发酵"
面包经发酵烘烤成型后即可食用,拿做好的面包再去发酵只会发霉。但是,“资溪面包”却再次“发酵”,呈现出勃勃生机。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在采访中,许多人都道出了这样一种说法:资溪的大多数产业是由面包“发酵”出来的。“资溪的面包产业一年产值40多个亿,是该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房地产业等都是由面包产业‘衍生’出来的。”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凯君如是说。
马头山镇山岭村村民程木生在外经营面包店获得成功后,回到家乡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100亩生态有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在该县,与他一样返乡创业的面包户还有很多。“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幸福。回到家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赚钱才有意义。”多年在外从事面包生意的周加松,2011年回到家乡参加竞选,成为鹤城镇排上村委会主任。这位开着豪车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们搞特色种养,白茶、蔬菜、葡萄、油茶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在资溪县的70个行政村中,有56位致富带富能力强的返乡面包能人担任了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职务。他们带领3万多名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和草莓、葡萄、苗木种植等,涌现出一批专业村。
为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该县规定,回乡创业者享受与客商同等待遇。与此同时,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基础先行”战略,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打造优良环境。良好的平台、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归雁”回乡创业。
涉足面包上下游产业
除了涉足其他行业,也有不少面包户开始涉足面包生产的上下游产业。
绍兴资溪面包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启文在杭州创办了艺发鲜奶有限公司,涉足鲜奶及奶油加工领域。在杭州的面包大户张枫林则二次创业,办起了制作面包需要的油纸加工厂。还有的面包户涉足原料加工、展品柜台等领域。但是,做得最全面的,当属资溪面包全龙培训学校校长徐全龙了,他创办了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基地。
在县城北大道,一道风景线格外抢眼:十几家统一装修的沿街店面连成一排,各家店里展示的商品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与面包有关。“这就是资溪打造的面包产业一条街。”徐全龙自豪地说道,“几年前,在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下,我自筹资金1亿元,投资创办资溪面包产业发展基地,面包产业一条街只是该基地的一个项目。基地总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待今年全部建好后,这里将是一个集烘焙学校、科技研发、面包高级会所、面包假日酒店、面包文化展览馆、烘焙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面包产业发展基地。”
“基地还将有一些烘焙企业入驻,如奶油加工企业、包装企业、机械企业等,目前已有30多家全国知名烘培企业与基地签下了合约。”徐全龙说,资溪面包虽然已名声在外,但是却没有形成产业链,一直以来只是源源不断地将“做面包能手”送出去当面包老板,并不能很好地带动资溪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面包产业发展基地,能把外面的优秀企业、人才给吸引过来。
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
2013年底,资溪与万景旅游控股集团正式签约,投资17亿元开发方家山景区项目。这是该县主攻景区的又一丰硕成果,将为资溪生态旅游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资溪旅游产业频出大手笔,从已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4A景区大觉山风景区,到总投资12亿元的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再到全省首个台湾风情旅游景区——台湾风情园正式对外营业,资溪旅游业风生水起。而旅游产业也是资溪面包带来的,是它的“衍生品”之一。
将车子开进资溪的大山深处,偶尔能看到一两幢房屋,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人们常有一种思维定式:山区的老百姓大多数靠山吃山,依靠大山里的资源生存下去,由此则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但是,资溪却不如此,一则大部分青壮劳动力走出去开面包店。二则,大多数开面包店的人一般都比较顺利,为家庭带来了可观收入,从经济上来说,也没有必要再靠山吃山。
资溪县面包产业协会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资溪面包大军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富了之后,谋生手段从靠山吃山到开面包店,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效地保护了资溪的秀美风光,为资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又吸引了很多面包户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回乡投资创业。
“资溪作为生态之城、全国旅游新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空间非常大。”曾经的面包户熊德刚投资120万元建葡萄园搞农家乐,就是冲着资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而回来的。返乡的面包人围绕旅游产业做起了新文章:农家乐、宾馆、酒店、食品加工厂、旅游工艺品厂、观光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来源: 抚州日报 徐新仁 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