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大咖聚焦婺源乡村旅游 篁岭模式成全球标杆

27.07.2015  10:49

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专家、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Noel  Scott在做演讲。

人民网婺源7月27日电(记者 秦海峰)“篁岭的‘社区受益’模式值得全球其他地方借鉴!” 7月26日,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专家、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Noel Scott在江西婺源篁岭举行的“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篁岭样本国际研讨会”上如此表示。

国外旅游专家:篁岭“社区受益”树立全球标杆

在Scott教授看来,如果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使当地村民致富,这些村民就会成为发展旅游的反对者。而篁岭独特的模式,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实现良性循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都具有借鉴意义。

Scott教授表示,篁岭的原住民显然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保护古村落,也没有经费进行交通建设进而发展乡村旅游。这就需要有外界资本的介入。纵观全球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原住民参与不足无法实现自身收益,进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反对者的案例屡见不鲜。

然而,在篁岭,村民和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却非常融洽。“篁岭的社区受益模式在全球同类旅游产品中树立了标杆。” Scott在演讲中表示。

古村落的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资款打到篁岭和周围手工艺者的账户上。“婺源三雕”等一些几乎失传的古老工艺随着篁岭的开发被唤醒和继承,一些手艺精湛的村民还组建了古建修复队,将兼业变成了专业。随着篁岭的声名鹊起,慕名前来的海量游客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篁岭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将生存型的‘自然村’,升级为消费型和发展型的‘商业镇’,同时通过村民的兼业、就业、创业、兴业,实现了就地城镇化。生活品质城市化,生活情调乡村化,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洪文艺表示。

旅游让古建筑焕发生机 篁岭模式值得推广

相对于“社区受益”模式,篁岭的古建筑异地搬迁保护模式更具借鉴意义。

实际上,篁岭古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其实并不优越:“地无三尺平”、地质灾害频发、体量小、村庄“空心化”等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解决?是要“古建筑木乃伊”,还是要一个活态的“古村”?显然,篁岭董事长吴向阳选择了后者。

作为江西婺源继江湾、江岭之后的第三代乡村旅游产品的篁岭,采取老建筑活化保护“寄养”法,即通过老建筑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实现异地搬迁、旅游活化。在为大众创造了分享地方传统文化的新载体,也使得农耕文明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守望和传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个田园梦,一份乡土情,“这种田园乡土情怀是现代人的情怀,是文化人的情怀,为了这份情怀就一定要让农民固守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吗?显然不是!”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说。

在刘思敏看来,当古村落、古建筑能够满足现代人的这份田园乡土情怀的时候,才具备了价值,才能避免衰败。而如果要具备这种价值,挖掘开发是必经之路。

“古村落是最美乡村最佳宿主,旅游让古村落具有了现代性。篁岭对古建筑独特的保护开发模式盘活了乡村的“不动产”,也赋予了传统村落精致内涵,促进了古村资源有效利用、延续和传承,这种模式值得国内进行推广。”刘思敏在演讲中表示。

乡村旅游不能没有特色 篁岭应主打“晒秋”文化

婺源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最美乡村”品牌。

品橙旅游联合创始人兼CEO王琢在演讲中表示,城市建设应该避免千城一面,乡村旅游开发也不能失去特色,应该保持“最美”的特质。

篁岭蓝天绿地、黛瓦粉墙、簸箕晒匾、红椒黄豆,有着近乎完美的色彩搭配与线条组合,“篁岭晒秋”一跃成为“世界最美乡村色彩”、“最美中国乡村符号”。“篁岭晒秋,晒出了特色,晒出了新的格局。未来的篁岭应该集中打造‘晒秋’文化。” 王琢说。

王琢的思路和吴向阳不谋而合。首届“晒秋”文化节已经在7月21日成功举行并得到人民日报关注。7月22日的人民日报4版头条报道了首届中国“六月六”晒秋文化节在江西省婺源县篁岭举行的消息,并附上一张篁岭晒秋图。

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头版进行了报道,并刊发两张篁岭晒秋图。报道称,文化节旨在以办节形式,整合传统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与传统节日的结合发展,唤醒华夏儿女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使之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的核心,篁岭是一个聚宝盆,未来与世界、与互联网接轨后,篁岭的未来将不可限量。”途家联合创始人、CEO罗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