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暗访组震慑威力会有多大?

07.06.2015  12:37
原标题:旅游局暗访组震慑威力会有多大?

  原标题:旅游局暗访组震慑威力会有多大?

  国家旅游局6月4日通报了三起涉旅游案例查处情况。据悉,该局5月以来已派出9路暗访组赴云南、海南、湖北等地,对各地不合理低价造成的强制购物等问题进行暗访。每个暗访组由三人组成,互相之间打掩护,有的成员为了掩人耳目假扮恋人、兄妹。该局还于5月开通“我要投诉举报”平台,集中受理旅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举报。(6月6日《新京报》)

  今年五一期间,云南等地接连出现“导游辱骂游客、强迫购物消费”事件。一连串事件的曝光,引发了对旅游市场秩序和监管能力的广泛质疑。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和云南等省份的地方主管部门,在空前的舆论压力下,加强了规范整顿。

  国家旅游局暗访人员在暗访中发现的问题,正是在旅游市场已经开展过规范整顿的情况下,仍然在市场突出存在。相关的旅行社和导游为何有底气,顶风违法操作?这固然可以解释为相关旅行企业和从业人员“不到黄河心不死”,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有关旅游市场规范整顿,主管部门历来说得多、做得少,让企业和从业人员误认为,5月以来的整顿不过又是一次循例进行的过场。

  那么,国家旅游局此次通过多路暗访组的形式,深入探询旅游市场乱象,这对于各地的景区景点经营企业、旅行社和从业人员,有没有震慑效力?这种暗访形式,的确超出了业内预料,但国家级主管部门主动祭出多路暗访组,在周期上仍存在诸多限制,不可能常态化开展。即便一年一次、几次出动暗访组,相比国内旅游市场的成团业务数量而言,只能说是沧海一粟,企业和从业人员“撞上”的概率极低,因而震慑会非常有限。

  国家旅游局开通“我要投诉举报”平台,集中受理旅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举报。据介绍,该局还将设立“品质旅游产品榜”,开展旅游服务“大家评”,研究制定旅游目的地旅游参考价格。这些举措相信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与知名景区景点和热门旅游城市有关的旅游线路的体验质量,因为相关线路涉及的游客数量较多,利于主管部门展开宣传,推动游客参与意见反馈,引导部分游客主动放弃暗含陷阱的低价游。

  尽管如此,也需看到,以上举措均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推动出台并落实力行,不少工作需要得到省市等地方的配合,这很难避免引发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利益冲突问题:规范整顿市场秩序、查处带有普遍性的违规违法操作,必然使得地方景区、旅行企业的被曝光查处率短期内提升,影响地方旅游产业开发利益,而这恰恰动摇了地方旅游主管部门最为珍视的政绩基础。

  事实上,今年5月之前,旅游市场服务承诺历来完善,各级各地旅游主管部门、旅行企业、景区景点经营单位无不承诺保障游客利益,新版旅游法的出台也本该宣告低价购物游的终结——正是因为旅游主管部门推动旅游产业开发,做大产业产值的角色职能,与行业、市场规范的责任发生了冲突,这才使得一干承诺、规范、法律要求被降格执行。

  笔者以为,要切实改善旅游市场秩序,增强对违法违规操作的打击力度和威慑,就必须绕开旅游主管部门而今无法避免的利益冲突问题,要么剥离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职责,使之转型为旅游市场的专业监管部门,行业和产业培育责任由行业组织承担;要么反过来剥离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改为由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承担,在旅游消费纠纷的调停处理之中更多的引入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力量,旅游主管部门变为旅游产业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