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兵灾:日军屠城杀人2万余 日俄残害百姓

16.09.2014  17:56

资料图:旅顺大屠杀历史照片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看旅顺口,一个哪怕对兵志地要不甚了解的人,大概也能掂出这个战略要地的分量。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黄渤海之间交汇点上的旅顺口,西抵京津、南接登莱、北连东北陆地,自古就是“京津之门户,北卫之咽喉”。

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曾为这里带来无尽的财富和荣耀。史载,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商业重镇,“南来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

当历史书页翻到近代,列强从海上蜂拥而至时,被英国人称为“东方直布罗陀”的旅顺口,屡遭兵灾,生灵涂炭。

硝烟与屈辱,都已远去,但历史不容忘却。今天的旅顺口,正把耻痛变成一种澎湃的力量,在追梦路上阔步前行。

城之伤痛——

大屠杀惨案,旅顺口的血色底片

海风习习。一口深呼吸,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清新肺腑、愉悦心情。

可来到白玉山东麓万忠墓,参观完一圈下来,心里却堵得慌,格外沉重。这个满是冤魂的墓,堪称旅顺口近代史屈辱一页上,一个残忍的注脚。

不能说晚清政府一点眼光也没有,从1881年至1894年,李鸿章就开始在这里修军港,筑船坞,建海岸和陆路炮台,开办水雷、鱼雷和管轮学堂。”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珍仁说,甲午战争爆发前,旅顺口东西两岸筑起新式炮台9座,各种口径火炮48门。一时间,旅顺口似乎“固若金汤”。

纵然天险在握,但终究清廷腐败,难抵倭寇之袭。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耗百万白银修建的北洋重镇旅顺口,一日之内沦陷。当清军的龙旗被战火与刺刀烧割得支离破碎时,旅顺口的阴霾天空见证了一段旷世惨剧。

在万忠墓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淌血的文字记载、锈迹斑斑的文物,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惨绝人寰的一幕。当年日寇进城后,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大开杀戒,屠城三昼夜,死难同胞两万余人,老病妇孺也未能幸免。据说,当时全城仅有埋尸的36人幸存,他们头缠白条,上写“此人不杀”四字。

旅顺大屠杀的惨状被当时英美等国战地记者亲眼目睹,并陆续报道出来。“为避免这一血腥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更大的责难,日本政府外交公关,刊发‘辟谣’文章,辩称被杀害的大多是换上平民衣服的中国士兵。”万忠墓纪念馆副馆长张晓倩说,日军还焚尸灭证,把骨灰集中葬于现在的万忠墓处,在坟前立一木桩,写有“清军将士阵亡之所”字样,以此混淆视听。

铁证如山,历史岂能黑白颠倒!张晓倩指着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堆遗物说,1994年,旅顺口区政府发动社会各界捐款再次重修万忠墓,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万忠墓墓穴时,发现了大量死难同胞遗物和遗骨。“遗骨中既有成年人,也有少年、儿童,有一块骨片仅1毫米厚,经鉴定是幼儿头骨。出土的玉石手镯、玻璃料串珠等,也显然都是妇女儿童的饰物。”张晓倩语气悲愤。

忘记大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哲人警句,言犹在耳。对甲午战争研究颇深的王珍仁研究员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旅顺大屠杀惨案制造者并没有受到惩罚,加上日本政府的刻意诡辩、掩饰,外界对这段历史日渐淡漠,纵容了日军暴行。43年后,日军故伎重演,制造了更加野蛮的南京大屠杀。

记者在采访时,有专家建议,应把万忠墓纪念馆更名为“旅顺大屠杀殉难同胞纪念馆”。“百姓的无辜被杀和将士的为国捐躯是有根本区别的。万忠墓的叫法冲淡了日军屠杀色彩。”专家灼见,值得深思。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