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大反攻日军2次被迫焚毁军旗 中日伤亡6:1

27.06.2014  15:10

沿腾冲县城南门街西侧店铺搜索前进中的远征军攻击小队。 资料照片

  军人出身的余戈,研究滇西大反攻已逾十载。“最初,是因为部队出差到了滇西,接触到抗战文物。在收藏滇西抗战文物之后,就很自然地萌生了想了解文物的主人和它曾发生过什么故事的念头。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由物及人、由物追事,不就是通过‘磨洗’来重新认识那场抗战的过程吗?”于是,将家中陈列抗战文物的书房命名为“磨洗堂”的余戈,开始了研究滇西抗战史的“征程”。

  “微观战史”,是余戈对自己的战史研究和写作的定位。其特点为“细密的时空网格”,以日记体将战役一地一时地推进,就像给那场战争做核磁共振一样,一寸一寸地对史实进行数字化扫描,拒绝想象和“戏说”;其次是视野尽可能地多维度,每一场战事,尽可能地使用所有能找到的历史资料:当事人怎么说,中国军史怎么记,美国军史怎么写,甚至日军的军史是怎么描述,“三国两方”的所有史料互为印证,去伪存真;再者为领域的全覆盖:涉及军事指挥、军事技术、军事装备,以及官兵在战场的生存方式、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等等。

  中国军队 首次“以火力压火力

  文汇报:远征军成建制地装备了美式装备,与抗战前期相比,火力大大增强。当时,远征军的火力是否已经强于日军?它对大反攻的胜利起了怎样的作用?

  余戈:抗战前期,中国军队的装备大大落后于日军。1936年,整个中央军只有36门从德国买来的150mm榴弹炮。炮兵团不是属于哪个师、哪个军的,而是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一个师通常只配属一个迫击炮连。而日军的一个师团,师团长虽然也是中将军衔,但兵员数通常要超过中国军队的一个军,一个师团就配有一个炮兵联队。以日军56师团为例,炮兵联队总共有33门炮,其中,9门100mm榴弹炮、24门75mm山炮。滇西大反攻中,远征军首次每个军装备有一个美式105mm榴弹炮营,有105mm榴弹炮12门;每师有一个山炮营,有75mm山炮12门。远征军因此提出了口号:“以火力压火力,以速度压速度”,这些都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从未有过的。但战斗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远征军官兵捍卫民族生存权的坚强意志。以松山战役为例,第8军前后10次攻击松山,该军的总兵力为15975人,伤亡达6074人,伤亡率高达38%。冲锋时,团长、营长经常冲在第一线,因此阵亡者中有军官107名,负伤军官188名。第11集团军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曾感慨地对该集团军总司令官宋希濂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美军少校 长眠在菩提树下

  文汇报:滇西大反攻中,盟军“飞虎队”声名遐迩,其具体的兵力如何?

  余戈:陈纳德少将指挥的第14航空联队,总部设在昆明,下辖第308轰炸机大队,机型为B-24;第69混合联队第22轰炸机大队,使用B-25;还有第25战斗机中队,机型为P-40、P-38和P-51;以及担负空投补给任务的第27运输中队,装备C-47型运输机13架。美军的P-51比日军的“零式”战机速度更快,操纵起来更灵活,“零式”战机不是它的对手,因此美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松山、腾冲、龙陵三大战役时,很多日军的工事,都是被B-25低空俯冲投掷500磅到1000磅的航空弹炸毁的。当时陈纳德将军制定的战术是,“飞虎队”的飞机常常先飞到3000米高度,而后俯冲到200-300米进行攻击。因此,日军高射炮通常来不及瞄准,只能用机枪来反击。盟军B-25轰炸机俯冲轰炸时,因为飞得低,飞行员都可以听见日军机枪“哒哒哒”的射击声。当时B-25的机身是三夹板的,只有油箱的外面和飞行员座位的两侧及后面,才装有防弹的钢板。因此,这些飞行员真的是英雄。

  文汇报:腾冲的“国殇墓园”中,还有美军官兵的墓碑。除了“飞虎队”外,还有其他美军官兵参加了远征军的战斗吗?

  余戈:在整个远征军里,从空中到地面,约有3000名美军官兵。当时,美军顾问团也与远征军一起横渡怒江、翻越高黎贡山,一起出生入死!美军顾问团从集团军司令部,一直设置到团一级作战单位,既协助制订作战进攻计划,又负责帮助中国士兵学会使用美军的新式武器。美军还设立了野战医院和高射炮阵地,从整体上提升了远征军战斗力。

  按规定,美军顾问即便跟随部队行动,仍是不能上第一线直接作战的。但在危急关头,很多美军顾问都抢着上第一线,远征军军官劝也劝不住。在53军116师348团翻越高黎贡山、攻占黄顶山的战斗中,美军顾问麦梅瑞少校不幸牺牲,这是远征军反攻以来牺牲的最高军阶的美军军官。我找到了53军美军联络组组长斯多德上校给麦梅瑞遗孀的阵亡通知书,值得一读:“1944年5月20日,麦姆瑞少校所在的营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战斗。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全,暴露在一个显眼位置,以便观察敌人支援部队的火力点。在离他很近的地方,一个中国机枪手向敌人开火。敌人试图消灭这个火力点,就突然朝那个位置开炮,第二发炮弹在距离麦姆瑞少校很近处爆炸……大约5分钟后,我赶到他受伤的地点,立即将他抬上担架,并试图唤醒他。一名当时受了轻伤的美国医护人员,首先来到他身边,宣布了少校的牺牲。将军(116师师长赵镇藩)找到了一口棺材,并对安排最好的仪式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第二天上午,我们将他安葬。埋葬地点位于一处美丽的山间台地,旁边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树。在没有牧师的情况下,我主持了葬礼,结束时他的战友们在坟墓上空齐发三轮子弹。这一地点将被登记在美国军队的记录中。

  伤亡比例 远征军与日寇为6:1

  文汇报:国内的不少影视作品中,日本兵经常连枪也打不准,军事素质很差;如果指挥官一被打死,士兵就掉头逃跑。滇西战场上真是这样吗?

  余戈:很多电视剧、电影中,确实存在着对日军士兵漫画化的倾向。这种看似灭敌气焰的叙述,客观上消解了抗战的艰巨性,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今人无法理解抗战为什么是“艰苦卓绝”的、为什么中华民族要付出几千万人生命的巨大代价。

  以滇西大反攻的实例来看,日军的军事训练非常扎实,工事相当坚固,大多数日军士兵的军事技能不低,而且射击的精度很高。这是因为日军自知国力匮乏,浪费不起弹药,因此没有像德军、美军那样热衷于研发冲锋枪,而选择了“三八大盖”步枪,强调步兵的“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当过日本兵的作家五味川纯平曾披露,日军步兵的射击训练教程为,先打300米的伏靶,必须5枪全中;达到这个标准后,再限秒射击,开始是4秒钟里击中300米外出现的靶子;其后是限2秒;最后是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后再进行限秒射击。如果训练时达不到上述标准,老兵就会申斥:“打不中不许吃饭!”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射击技能形同狙击手。远征军进攻时,不到100米的距离,日军一般不开枪射击。而且日军擅长夜袭和逆袭,在远征军冲锋到其阵前或占领其阵地立足未稳时,日军常施行反冲锋或夜袭。即使其指挥官被击毙,单个的士兵也会死拼。正是日军坚固的工事和堡垒,以及高精度的轻重火器射击技术,造成了远征军重大的伤亡。据统计,远征军与日军的伤亡之比大约为3:1到6:1。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逃脱不了侵略者必然灭亡的下场。

  八年抗战 日军2次被迫焚毁军旗

  文汇报:听说远征军在滇西大反攻中,缴获了日军不少枪炮弹药,但没能缴获日军的军旗,果真如此吗?

  余戈:是的。日军的军旗,不是我们在电影里常见的“膏药旗”,而是由日本天皇亲授,仅为步兵联队和骑兵联队才拥有的“旭日旗”。其图案为太阳旗加上16道血红的光芒线,还有天皇家徽图案的旗冠和流苏装饰,又称为“联队旗”。按日军规定,军旗在则编制在,军旗丢则编制裁。在那场侵略战争中,军旗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物化形式之一。因此,日军一个联队通常要挑选一个最优秀的少尉军官担任旗手,还要专设一个军旗护卫中队来保卫它。日军的战斗条令规定,当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时,应该先焚烧军旗而后自杀。据资料显示,在“二战”中日军的444面军旗,几乎全部自行烧毁或随运兵舰船沉入海底。目前仅在东京的靖国神社留有一面日军步兵321联队的军旗,是日本右翼分子偷偷藏下来的。

  滇西大反攻中,日军113联队和148联队的联队旗均在日军覆亡前烧毁,这是中国八年抗战中,迫使日军焚毁的仅有两面军旗,这是中国远征军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