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11月28日头版头条‖ 绿色发展:江西很自信有底气
本报记者 张小影 沈 慧 赖永峰
题图 江西南昌高新区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资料图片)
11月初,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地点选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武宁。对这个“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小县,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不吝点赞,“生态文明怎么建,我在这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答案”。
位于赣西北的武宁,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过去农民靠山吃山,砍一天树赚不到百元,而今依托生态活农业、促旅游,村里人吃上了“环境饭”,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7元。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生动现实的武宁,只是江西绿色发展的一个小小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以绿色崛起为发展战略,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今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下,以生态立省为命题的江西能否交上一份绿色发展的漂亮答卷?江西的回答是“有底气”!
从砍树换钱到看树赚钱
自信源于良好的生态禀赋。11月的江西,秋意渐浓。车行中国林改第一村长水村,适逢落雨。青山如黛,千年古红豆杉巍然屹立,景致平添几分生动。
长水村,坐落于武宁县九岭山脉中段武陵岩向北延伸的一支分脉,村落形成已有600多年历史。记者没想到,繁华都市外竟有这样静美的地方。更没想到,靠山吃山,长水村人“吃”出了一条富裕路。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回顾这几年的变化,60多岁的村支书俞锦兵一脸感慨,“以前砍树换钱,现在看树赚钱。坐在家里不动,一年山上也有2万元的收入(公益林补偿资金等)。再加上工资等零七杂八,我们老两口一年进账8万多元”。
在长水村,老俞的收入只算中等水平。近两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村民卢咸成和两兄弟合开了个农家乐。整洁的二层小楼,吃饭住宿一体,一年下来三兄弟轻松净赚五六十万元。平时,再摘些红豆杉果子泡酒卖,偶尔到山里割些野蜂蜜。“酒一斤一百元,供不应求,蜂蜜一斤50元,两项加起来又有三五万元的收入。”算一算账,卢咸成冲记者不好意思地笑了。
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的共识不仅内化于心也外化为行。山多田少的长水村去年给了300棵树的砍伐指标,他们没用到一半。“树砍光了,游客看啥,咋还来?”对于禁伐,如今长水村村民看得很清,讲得也很实。
从砍树到看树,折射的是江西人观念的转变,是对生态、自然、发展的新领悟,也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江西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中的贯彻推进。这一点,仅从生态补偿投入上便可管窥一斑。江西对“五河”和东江源头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县(市)予以1.7亿元奖励;今年开始,将生态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由每亩17.5元提高到每亩20.5元;2016年将首期筹集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91亿元。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之举被有的专家形容是“穷人办富人的事”。
当然,只有生态补偿还不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仅要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上走在前面,而且要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上创造经验。在建章立制方面,江西已经进行了探索。
比如,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命名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县(市),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建立县(市、区)级以上三级“河长制”,明确了对辖区内河流污染治理的责任制;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提高规划执行水平等。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则是“缘木求鱼”。生态与经济共赢,需要创新探索,也需做好转化工作。
走访武宁,县委书记沈阳的“五个做”,让人印象深刻:把生态做成品牌、把园区做成城区、把城区做成景区、把养生做成产业、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守住苍莽林海,武宁一次性规划土地900亩建设武安锦城小区,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既保护了环境,又让我们进了城,一举两得!”今年50岁的罗溪乡村民魏业彪刚刚从泥巴房里搬出。他选定的新房120平方米,扣除政府补贴(6.9万元)自己只需缴纳8万多元,“房子靠近学校,以后孩子上学更加方便”。但搬得出,还要留得住、发展得了,同魏业彪一起搬出来的村民们大多参加培训后在附近的工业园就业,月工资2000元至4000元。
“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这是等不来的,要靠我们去奋斗。”沈阳说。
从“半空心化”到“最美乡村”
解决温饱只是第一步。江西山好水好,这个很多人知道。但以前不少游客在领略完这里的山水后,便匆匆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甚至不会留宿一晚。
这说明生态经济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光有好山好水事倍功半。“绿色崛起,要运用新理念谋划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强卫坚定地说。
到婺源篁岭,恰逢雨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之上,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以红辣椒、黄菊花为主的农作物散落其间,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画卷浑然天成。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告诉记者,这叫“晒秋”,是江西特有的一种农俗现象,如今已成为婺源旅游的新招牌。“今年刚开业,目前景区已有逾4000万元的收入。”吴向阳说。
很难想象,不过6年时间,原本濒临消亡的古村文化在这里再次生机勃发。篁岭走的并非寻常路。没开发前,徽州古建年久失修,晒秋景观逐渐消失。吴向阳却逆向思维,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庄进行产权收购、搬迁安置。“挖掘古村内涵、灌注文化因素”,与众不同的“篁岭模式”,使得这个曾经半空心化的村落,一跃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篁岭样本虽好,但不适合在江西各地一哄而上。绿色发展,强卫常讲一句话:结合各地实际,充分考虑资源消耗、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关键要找准定位,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强卫说,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重点开发区,要以工业园为主战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两化”融合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农业主产区,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强现代农业。
大山深处,七里溪农庄,重峦叠嶂,翠竹环抱。打“生态牌”,林下“掘金”——卖蜂蜜、香菇、板笋、木耳等土特产,七里溪人均年收入增加上万元。瞅见商机,在广东开超市的万里云回到老家,投入500万元,发展红豆杉苗圃基地460亩,红豆杉盆景近万盆,不久前又新建红豆杉主题餐厅,以红豆杉树皮、树根为原料开发新菜品。“今年效益不错,400万元,红豆杉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万里云很有信心。
武宁宣传部长朱必香说,武宁的生态条件适合搞林下经济,县里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生态农业,鼓励发展油茶、水果、蘑菇、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引导农村贫困人口每人种植1亩以上油茶,县政府给予每亩2000元资金扶持,市政府再每亩扶持1000元。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婺源、武宁靠生态吃饭有滋有味,南昌高新区则秉承“没有一根烟囱,一个燃煤锅炉”原则,培育“高轻新”绿色增长极:以加快产业低碳化发展为主线,重点打造航空、生物医药、光电、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高起点规划,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招商变成了“选商”,能赚钱的项目环保不达标就不行;一些跨国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全球副总裁考察后非常兴奋,毅然将血细胞分离机项目落户南昌高新区,并向总部推荐将其作为集团布局亚太市场的战略高地……
从废水废石到“渣中淘金”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就要舍弃一切传统工业?
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铜矿,这个运转了50多年的老矿山,承载了许多德兴人的记忆。如今,地还是那块地,厂房还是那片厂房,呈现的却是一片“绿”意。
德兴铜矿祝家酸性水库,副矿长吴启明指着远处一个近4万平方米的废石堆场跟记者解释,从采矿场剥离的含铜0.25%以下低品位废石一层层铺好,以酸性废水对其进行喷淋,再利用萃取等新工艺便能生产出纯度达99.99%的阴极铜。如今,采取该法,酸性水量大大减少,每年回收铜1100多吨。
依靠科技废石化腐朽为神奇,废水也可变财富。2007年,德兴铜矿从加拿大“百泰”公司引进化学硫化技术,从低浓度酸性水中回收铜资源。结果令人惊叹:酸性废水处理成本降低一半,每年还可从中回收铜800多吨。分析投入产出,吴启明乐了:“相当于再造一个小矿山!”
德兴铜矿走出的“循环发展之路”来之不易。而它的“经历”正是江西传统工业的缩影——重化工、资源能源产业占主导,存在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集聚性差、创新驱动不足等诸多问题。在传统要素和比较优势日趋弱化的“骨感”现实中,江西传统工业产业因耗能过高、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亟需加速转型升级。
“我们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定位: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协调推进。”面对现实,强卫很冷静:要把工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产业升级上来,更加注重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加注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两化”融合,更加注重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山水武宁”灯饰城,一期五栋、3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基本竣工。从生产传统节能灯向生产LED整灯、灯饰、电子显示屏转型升级,实现产销联动,成为灯饰城的新探索。“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要在产业延链、补链上做文章,促进光电产业转型升级。”朱必香表示。
一盘更大棋局则在全省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经济基础、产业影响力等,江西部署加快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着重扶持新型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汽车、大飞机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快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财政总收入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8%。其中,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以航空产业为例,预计全年将突破500亿元。随着南昌航空城的建设,江西正在成为我国教练机核心基地以及航空转包、航空配套设备及零配件加工的重要基地。
从理念到体制机制,再到绿色产业体系的构筑、传统工业的升级,绿色崛起的效应正在江西辐射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