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为实现中国梦构建精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构筑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了引领奋斗的精神坐标。
“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我们必须对这“三个倡导”进行合理的区分,必须明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必须牢记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面。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一句平实话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因此,我们首先选择从国家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只有国家实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带来每一个人的幸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穿着更时尚大方,饮食更讲究营养健康,住房更明亮宽敞,旅游更司空见惯,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些身边悄然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国家经济发展、政通人和、文化繁荣、国力强大的缩影,是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体现,是国家和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的象征。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有了日益富强、民主的国家,有了日益文明、和谐的民族,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最持久的动力。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转型期中国,靠什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靠什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力量。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逐步展开后的价值诉求。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共识才能够形成,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才能够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国家意志才能够明确。
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没有自己的精神坐标,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也就失去了根基。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美好崇高的精神家园,亿万中国人民就能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共识,就能激荡起实现中国梦的澎湃激情,中国也必将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