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南昌县:绿色餐桌的"私人订制"
2月26日,记者走进南昌县塔城乡魏家农庄,和10多名南昌市民一块儿,来了一次“绿色餐桌体验”:参观农场的种植养殖情况,挑选几样自己中意的菜品送到农庄厨房,片刻工夫,几样小菜就做好了。而在平时,这样的一份“绿色食品”的“私人订制”,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魏家农庄的办公室主任魏水林告诉记者,魏家农庄已在南昌城区设立了直销店,将大米、菜籽油、羊肉、牛肉、鸡、鱼及各种时令蔬菜,从田间直接配送到市民家中。类似于“魏家农庄”这种专门为城市家庭配送农副产品的“家庭农场”,随着市民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在城市周边兴起,深受市民欢迎。
一个农场+一批市民:绿色餐桌实现“私人订制”
在魏家农庄,记者看到,这里没有大棚,没有温室,所有的蔬菜都是当季蔬菜;蚕鸡是放养的,吃的是蚕桑、蔬菜和谷物;鱼塘是开放式的,与青岚湖对接;驼羊吃的是奶粉下脚料和农家麦、稻、棉等秸秆……
“我们这里以绿色、有机为主,实行‘立体种养’,动物吃蔬菜、秸秆等有机农作物,而动物的粪便则作为有机肥用于蔬菜种植,循环利用,环保、绿色又健康。”魏水林介绍说。
在坚持绿色种养的同时,魏家农庄实行“农超对接”和“会员制”,只要成为魏家农庄的会员,每天只要将自己想要的菜品通过直销店服务台下单,农庄就会将会员所需的菜直接从田间配送到会员家门口。这种让种养基地与市民餐桌直接对接的模式,少了中间的销售环节,不仅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监管,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绿色餐桌”需要。目前,农庄已经拥有136名会员。
此外,农超对接的“直销”模式,形成了一种责任“倒逼”,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家庭农场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据了解,魏家农庄每个月都会组织会员和市民到基地考察,参与体验,了解自己每天吃的菜品,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更加放心。市民也可以对农庄的种养技术、管理模式、服务水平等提出意见建议。
绿色餐桌的“私人订制”市场化之路有多长?
据悉,从2013年4月南昌县第一个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到目前,该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4219家,其中种植型1071家,养殖型2971家,综合型121家,休闲型56家。
家庭农场作为城市的“菜篮子”、“米篮子”,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它在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绿色餐桌的“私人订制”却尚未形成市场化。据了解,目前,南昌县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开办的各种农产品直销店有上百家,商品进入超市的种植业基地仅有10余家。
“要真正实现市场化,需要价格的回归,服务的优化,质量的保障。”在魏家农庄参与体验的廖先生很有感触。这既是广大市民的一种心理期望,更是家庭农场或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这是一组矛盾的存在。“要实现优质化服务,确保产品绿色、有机、新鲜,必然会增加成本,价格高了渐渐地就会失去市场。”魏水林如实告诉记者。怎么解决技术、服务、价格的综合难题,让市民的绿色餐桌真正享受“私人订制”服务,同时也要家庭农场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需要经营主体、政府的多方努力。
从政府角度讲,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扶持力度,比如开辟绿色融资贷款通道、设立专门的奖励扶持基金等,以奖代补,切实降低农产品价格,增强家庭农场“私人订制”的市场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庄的科技扶持和质量监管力度,确保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
2013年起,魏家农庄则开辟了葡萄园区、垂钓区、生态农业区(采摘)、水上运动区、休闲娱乐区和乡村旅游6大区域,把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提高农场经济效益,以此“反哺”绿色餐桌“私人订制”行动。
“私人订制”的平民化,正在逐步引领市民健康绿色消费新潮流。(胡雪萍 记者 刘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