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背村小位于兴国县西部最边远山区——均村乡大岭背村,距离兴国县城40公里,距离均村圩镇8公里。村里住着约200人,每年有适龄入学儿童20人左右。大岭背村海拔1500多米,通往该村的道路只有一条颠簸不堪的崎岖山路。今年,这里有一年级、二年级共13名学生在读,王振平就是大岭背村小唯一的教师。他从1981年春开始任教至今,整整34个年头。在这里,他奉献了青春,他用34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良知;他用34年的坚守,印证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高尚无私。
学校不能没老师
1981年春,时值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高中毕业文凭的王振平很顺利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被分配到了圩镇的均村小学任教,自己跳出深山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由于条件艰苦,地处边远,大岭背村小,自1974年以来,不知走了多少教师,此时开学,却没有一名老师愿意去那里任教,几十名学生面临着辍学。
王振平是大岭背人,看到本村的孩子没有教师教,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同事不解的决定:“村里的学校不能没有老师,村里的孩子不能没有书读,别人不去我去。”从此他来到了大岭背村小教学,而且一呆就是34年。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1982年,8岁的王汉玉,母亲早亡,父亲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常年在外流浪,家里的生活全靠年迈的爷爷维持,眼看就要上不了学了。王老师主动到其家中家访,承诺书杂费帮他交、文具帮他买。王汉玉同学才终于上学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当时王振平的月工资只有24.5元,维持家庭生活尚不宽裕,可他每年为学生垫付的书杂费就多达一二百元。三十多年来,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为学生垫付了多少费用。
自幼就患有心脏病的雷林妹,家中距村小虽然只有1.5公里路程,但上学途中却要停下休息两三次才能到达学校。得知情况后,王老师主动承担起每天接送其上学、回家的任务,三年从未间断。在王老师的努力下,大岭背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已入学,入学率达100%。
舍小家为大家
王老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家庭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妻子柔弱的肩膀上。看到其他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妻子也曾经埋怨过,王老师只能耐心地劝说妻子,妻子终于理解了丈夫的行为。1999年,由于常年的劳累,营养的缺乏,王老师的妻子患了癌症。虽然经多方治疗,却还是未能挽回她年轻的生命。妻子的死给了他沉重地打击。妻子走了,留给他的是一对尚在中学就读的儿女和一万多元的债务。艰难的抉择摆在了自己的面前:是留在村里拿着微薄的工资继续给孩子们上课,还是出外打工赚钱供自己的子女上学、还债?
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他再一次选择了扎根在山村。他把眼泪吞进肚里,他“无情”地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去了广东打工,自己又扎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他的精神也感动了每一位村民,村民们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送些给王老师,农忙时节,总是抽出家里的劳动力帮王老师耕种……一提起王老师,村民们无不感激涕零!
王家鹏是王振平的学生,现已大学毕业。谈及这位昔日的恩师,王家鹏说:“王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那里教了那么久,一直没有走。我们村地处偏远山区,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说实话,如果没有他在,我们很多人都读不了书,大岭背村小也可能早就撤掉了,这种工作态度、职业精神是值得敬佩的。而且几十年来他都是一个人在那,其中的孤苦只有他自己清楚,真的非常不容易。”
34年过去了,王老师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乐章。“我要一直在这里教下去,无怨无悔!孩子们一定要读书!”王老师掷地有声的话语,说出了他的梦想,也道出了千千万万乡村教 师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梦想。
文章链接 :“ 如果没有他,村小早就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