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5月21日报道:把脉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

22.05.2014  14:02

  原文链接: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4-05/21/content_243858.htm

  2009年我省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2013年对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和规划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今年4月29日,省发改委颁布了新的《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年)》——确立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绿色食品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到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2565亿元,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何在五年之内实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期“财大论道”邀请了五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把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助力我省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本期嘉宾

  廖进球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卢福财 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刘满凤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吴昌南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杨头平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主持人: 姚文滨 江西日报主任记者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地位逐步提升,但规模尚偏小。除新材料、文化暨创意、LED照明等部分产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外,其他多数产业在全国和中部地区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近五年来,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与自身纵向比较,成绩令人振奋;横向看,在全国尤其是在中部地区处在什么地位?

  廖进球: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启动及高速发展阶段(2010-2011年),也经历了缓冲调整期(2012年),2013年重新提速,步入回暖加速轨道。总体来说,五年的发展是“稳中提升”和“稳中有忧”。

  “稳中提升”表现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2011-2013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资产等主要指标,除2012年缓冲调整期增速有所缓减,其他年度上述这些指标的同比增速都超过2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提升,如航空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占比由2010年的1.4%,分别提升到2011年的1.64%和2012年的1.6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0.92%提升到2012年的1.39%;生物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3.86%提升到2012年的4.34%占比。

  “稳中有忧”表现在:大部分产业在全国和中部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0-201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在中部六省所处的位次呈下降趋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均从2010年的第2位滑落至2012年的第5位;总资产和利润排中部地区末位。锂电与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只占全国的千分之一;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成为“叫好不挣钱”的产业;航空制造、生物、绿色食品、文化暨创意等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中部地区也没有绝对优势。

  刘满凤: 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些瓶颈制约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科技实力和周边省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8位,虽然较之前排位大幅前移,但在中部六省中仅优于山西,特别是企业创新,位居中部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排在全国和中部偏后位置,许多产业还受着“技术在外”的瓶颈制约。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2013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8%,与2012年比,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如文化暨创意产业是我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但其需求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012年我省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48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49%,与中部地区省份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如安徽1932元、湖南1737元、湖北1651元、河南1525元,占人均可支配均收入超过8%,有的占比甚至超过9%。

  三是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我省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但一直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技术、人才等系列短板,它们对产业培育、产业投资、产业链布局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等诸多方面都产生掣肘

  主持人:要把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还需要深入分析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短板。请问要实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还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卢福财:技术和人才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最突出的两大短板,另外还包括市场、产业配套等短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突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短板影响产业链的布局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但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锂离子正极材料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半导体及绿色照明产业在亮度方面还亟待提高,硅衬底技术的产业进程亟需加快,企业产品有待提高档次和附加值;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公共电网的统筹规划、设计集成等相关辅助技术和基础设备跟进缓慢等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我省科学教育总体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提速的要求。就十大产业而言,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产业一线人才资源较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占有的人才比例偏低,40岁以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人才短板影响产业的持续创新。

  市场短板影响产业的培育。我省十大产业在成果转化、市场发育环节仍需加强。2013年1-9月份数据显示,尽管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768.7亿元,同比增长13.0%,但还是低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这说明具有发展前景的潜在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面临将其转变为现实需求的压力。

  为此建议,一是“新兴”市场有待扶持和培育:如我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市场开拓还需较长过程,需要加强市场应用示范,引导消费模式,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二是市场准入和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完善。如当前半导体照明标准尚未建立,且产品价格偏高,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产业配套短板影响产业的集聚和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配套协作。一方面使形成的集群优势和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如光伏产业中,需大力发展高储能蓄电池、逆变器等多系列的配套关联产品。

  同时,配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平台支撑,包括依托政策、资源等优势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搭建共享平台和联合研发平台。如政府可以牵头建立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机制——情报服务平台,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杨头平:盈利和资金短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盈利短板影响产业投资。从规模以上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税对比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利税总额比重从2010年的38.5%,下降到2013年的34.0%,赢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从规模以上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对比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43.8%下降到2013年的35.5%。

  江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盈利短板无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6月数据显示,受利润空间收窄影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6%,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企业投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内生增长动力减弱。

  资金短板影响产业超常规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的特点使得一般投资者不敢介入,加上盈利短板进一步影响产业发展资金。目前,我省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要帮助产业补齐发展资金短板,还需发挥财政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包括完善我省金融机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担保和信用等体系,开拓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渠道,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幅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等。

  采取分层次梯队式发展模式、紧抓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

  主持人:刚才各位嘉宾的发言让我们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短板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要实现其超常规的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廖进球:我认为“分步骤分层次梯队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抓手之一。我省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个产业与其他省份高度重叠,其中有29个省(市)区将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28个省(市)区将节能环保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19个省(市)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17个省(市)区将锂电与电动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加上资金、资源等多方限制,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不分重点地全面铺开,要采取“分层次梯队式”发展模式。

  当前形势下,摆在第一方阵需要全力快速推进的是新材料、生物和文化暨创意产业。新材料是我省规模最大且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其产业规模占了“半壁江山”,还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源优势;生物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规模和盈利水平在十大产业中处于中上水平;文化暨创意是增长最快,盈利水平较高的产业,也是最具地方特征、最有可能找到发展机遇和突破口的产业。

  摆在第二方阵需快速推进的是航空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航空制造在我省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但是在全国的竞争力并不强,在十大产业中属于规模较小的成长性产业;绿色食品属于传统产业,我省具有一定区域特色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可大打“生态牌”;新一代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江西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产品和技术竞争力不强;节能环保产业代表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江西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摆在第三方阵推进的是锂电与电动汽车、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锂电与电动汽车由于锂电池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应用环境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且相对来说产业基础薄弱;新能源产业中,光伏产能已严重过剩;先进装备产业基础薄弱、没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目前仍处于产业探索起步阶段。

  卢福财:我认为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也是一个突破口。这包括产业间的协同创新,产业内的协同创新。

  目前,我省新能源、新材料、锂电与电动汽车等产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瓶颈。因此,需要大力培育和建设各种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特别是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支持。

  今后要进一步破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资源隔阂,建立创新共享平台,实现创新资源要素有效汇聚和创新要素的共享与创新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

  要发布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政府要大力支持目录中的相关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构建和完善支持协同创新的融资体系。建立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合理引导银行信贷以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协同创新。探索以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抵押、入股等直接融资方式。

  现如今,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还不多,特别是国家级的创新平台还非常少,平均一个产业还不到一个。因此,要积极培育和建设各级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通过平台和基地融合区域内外、产业内外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牵头单位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刘满凤:我认为“优化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也是突破口之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链布局,以区域产业优势、以产品类别或产业链分工互补打造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立和提升一批产业基地。

  按照“产业聚集、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建设产业基地,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BT等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以产业基地为核心,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如鹰潭铜产业集群、赣州钨产业集群、南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南昌—景德镇航空产业集群、吉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等,争取每个产业建设1-2个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基地集群。

  吴昌南:我认为“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要把新进入企业和新进入的产品布局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已有企业进行改造、兼并、重组、升级,缩小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产品份额,使产业迅速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走入高端环节。

  另外,应该提高新材料、文化暨创意、航空、绿色食品等产业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竞争力水平,依靠自主创新驱动,掌握核心技术,占领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最具控制力的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化,并完善产业链,同时创新商业模式。

  杨头平:我觉得“着力培育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也是一大突破口,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攻关、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要集中力量在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2至5家主业突出、规模优势明显、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突出、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推动战略合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施优势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 策划:鄢 玫 执行策划:姚文滨 统筹:王金海 摄影:徐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