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刊文:日本像一战后的德国 警惕再出希特勒

23.01.2014  17:46

  核心提示:殊不知,民意是可以被政客操纵的。纳粹上台前的魏玛德国也是一个有宪法保障的民主国家,也存在反对战争的进步力量,但希特勒仍然在选举中获胜夺取政权并发动了侵略战争。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国际社会就一定要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保持高度警惕,毫不妥协地与其一系列政治军事冒险行动作坚决斗争。

希特勒 资料图

  本文摘自求是理论网  作者:汤重南(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原题为: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

  安倍晋三再任日本首相一年以来,日本在政治右倾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离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则愈来愈近。今天的日本,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有很多惊人相似之处。希特勒当年在经济危机中上台,利用国内复仇主义情绪疯狂扩军备战,一步步突破《凡尔赛和约》束缚,最后走向侵略战争。安倍的亲信、副首相麻生太郎曾公然宣称要向纳粹德国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修改日本现行宪法,逐步摆脱战后体制,使日本成为能发动战争的所谓“正常国家”。把今天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国际社会更清楚地认识安倍执政下的日本未来走向的危险性。

  一、当时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的步伐。当时德国对外国资本依赖较大,在国际市场上比较脆弱,所以在危机中受到的打击特别严重: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出口减少69%,进口减少70.8%,国民收入大幅下降,失业人口高达800万。经济危机引发政局动荡,民众对当时政府应对危机不力十分不满。希特勒和纳粹党充分利用这一形势蛊惑人心,许下种种诺言,提出要对内尽一切办法改善经济状况,对外用一切手段夺取“生存空间”。1929年,纳粹党员有17万多人,到1932年迅速增加到100万。在当年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胜,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1月,希特勒被正式任命为总理。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死,希特勒修改宪法,自任“国家元首和总理”,正式确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体制。

  日本的情况也很类似。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从1991年到2011年,日本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9%,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造成很大的冲击。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越。2011年“3·11”大地震以及之后的大海啸、核泄漏事故等,更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当年增长率仅为0.3%,2012年也只有1.2%。除此之外,日本的主权债务负担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2012年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10.1%,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20%。日本还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011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到23%,总人口从2007年就开始下降。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总人口的减少,使劳动力供给难以为继,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压力加大,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长远发展。

  20多年的经济低迷和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民心民气,这些年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一些人丧失了生活信心。安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振兴日本经济为口号上台执政的。他推行了一整套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政府开支。从短期看,这些政策产生了提振经济之效,也巩固了安倍的执政地位。2013年7月,日本举行参议院选举。安倍极力向选民灌输这样的信息:如果执政党无法控制国会,将严重影响政府振兴经济计划的实施。选举的结果是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民党得票过半,加上此前两党已控制众议院,安倍获得了继续执政数年的政治基础,也得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进其政治军事冒险政策。

  二、当时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国内都弥漫着严重的右倾和极端思潮

  一战失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国家未被占领,社会结构未被破坏,军队也是完整地从他国撤回的),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很多德国人相信他们的苦难是《凡尔赛和约》、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造成的。纳粹党充分利用了这种思潮,大肆鼓吹“种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从而夺取并巩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