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因旧俗拒绝女儿回娘家 盘点引争议的旧俗

07.02.2015  18:57

    儿女出门在外,父母盼着团圆。而春节临近,老家潍坊寿光的王女士,内心却倍加苦恼:自己本想与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过年,却因为当地一则旧俗被挡在门外。

    王女士称,听说已婚的女儿要回家过年时,其60岁的老父亲在电话里是流着泪拒绝她的,因为当地的旧俗说,如果已婚的女儿回娘家过年,将对自己的兄弟“不好”,老人不愿犯这个忌讳。

     父亲流着泪

    拒绝了女儿回家过年

    “今年我哥刚结婚,如果我也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回家过年,家里肯定会很热闹。”5日,济南的王女士给本报打电话反映,自己和丈夫在济安家已经5年了,眼看到了年底,已经在婆家过了5个春节的她不禁惦记起回娘家的事。当这一想法取得了丈夫和婆婆的支持后,自己兴冲冲地给在潍坊寿光的父母打了电话,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在自家爸妈那儿碰了壁。

    “老父亲乍一听很高兴,但马上又为难起来,再三考虑后拒绝了我的想法。”王女士说,“我爸说他也很想我们能回家,但按照我们家那儿的习惯,嫁出去的闺女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

    根据王女士的说法,其当地的风俗是:腊月廿三到新年正月初一之间,家里如果有哥哥或者弟弟,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能回家过年。否则,就可能会对哥哥或弟弟“不好”。如果家中没有兄弟,则不受此约束。这种旧俗让王女士觉得不可思议,但几经劝说,父亲还是拒绝了她的想法。王女士说,当父亲这样说的时候,电话的另一端,已经60岁的老父亲也是老泪纵横。

     亲情与旧俗两代人交锋

    王女士说,自己的女儿一再喃喃地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回姥姥家过年,是不是因为姥姥家的路被堵了回不去了啊。一时无法给女儿解释,她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如果按照这个习俗,我岂不是以后都没办法回家过年了?”因为在了解她与父亲的观点冲突后,家里的亲戚也劝她遵从乡俗不要回家。伤心之余她给父亲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当今社会发展到今天,亲情竟然败给了风俗习惯。

    调查发现,类似情况在当地并不稀奇。省城孟女士的嫂子与王女士是同乡,自结婚以来的十几年里就有如此遭遇。据孟女士介绍,其嫂子有4个哥哥弟弟,在乡俗“制约”下不得回娘家过年。而嫂子父亲的生日是腊月廿六,其嫂子每年都是在腊月廿二回家给父亲祝寿。腊月廿六那天的寿宴,她从来都没有被准许参加。

    据了解,这一风俗在山东各地、河南、陕西、天津、福建等许多地方都存在,影响面比较大。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已经相当淡化,但一些个案仍屡见不鲜。

     “回谁家”令五成夫妻“内战

    距离春节还有两周时间,大家盘算着回家过年。那么问题来了,回男方家还是女方家?按照“老规矩”,回男方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然而,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群体开始成家生子,过年回婆家的规矩也逐渐被打破。“回谁家过年”,成为摆在“独生夫妻”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回哪边过年

    小两口险些离婚

    “我也是独生女,父母两人独自在家过年我心里能舒服吗?”淄博的石静结婚三年了,婚后一直随老公住在江西南昌。临近春节,石静就因“回谁家过年”跟老公吵了起来。

    “结婚前两年过年都是在南昌过的,很不习惯。无论是过年的风俗还是饮食方面,都跟山东有很大差别。到处拜年应酬,亲戚们说的南昌话也听不懂。”石静抱怨道,“我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打电话拜年时,父母虽然不说,但也能感受到他们很孤单。

    今年原本计划从南昌回淄博老家过年的石静遭到老公反对。“老公是十足的‘凤凰男’,他认为如果不跟他回家过年,让他在父母和长辈们很没有面子。”石静和丈夫为此“冷战”了一星期。最后两人达成一致,今年各回各家过年,明年起两家轮着过。

    事实上,像石静一样因“回谁家过年”而发生争执的夫妻并不在少数。为此本报抽样调查了省内70对夫妻,结果显示有39对夫妻曾经因“回谁家”内战。有7对夫妻认为“离婚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在去谁家过年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闹到离婚地步的不是没有,我就调解过好几对。”济南市历下区婚姻登记处调解员王玉梅说,去年春节前,一对小两口回家的年货都置办好了,最后却因为去哪边过年闹到了离婚登记处。幸好经过调解,两人没有办理离婚手续。

     风俗不一

    “两家合一家”并非易事

    “以我个人来说,还是想回娘家过年,毕竟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婆家,陪自己父母的时间太少。”王茜(化名)是临沂市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今年28岁,娘家在潍坊,“2009年结婚之后,春节都是在临沂这边过的,刚嫁过来的时候经常想家,后来慢慢适应了。

    王茜说,由于两地风俗习惯不一样,特别是饮食方面差别比较大,如果把两家老人接到一起过春节,会觉得别扭,还是轮流到两家过年更行得通。

    因为这事儿吵架的,不光是年轻夫妇,还有一些年迈的再婚夫妇。只不过,让他们生出嫌隙的,不是他们两人去哪家过年,而是他们的孩子回哪家过年。

    王玉梅说,几天前,她就曾调解过一对年过五旬的再婚夫妻。两人此前均离异,在一起十几年,但是直到上个月才登记结婚。没想到,还没过第一个年呢,就因为孩子回家过年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原来,两人各有一子,女方的儿子今年想到两位老人的家里过年,一家人凑一起热闹热闹,但是男方怎么也不同意。

    “我的儿子来陪我一起过年,你凭啥不愿意?”女方据理反驳。

    “没有什么原因,我就是不同意。”男方不说理由。

    “聊过之后我才知道,可能是男方与儿子关系不太好,很少有来往,所以也不同意女方的儿子来。自己的孩子不来,别人的孩子来了,心里不是滋味,又不好说出口。”王玉梅说,这虽然是个例,但如今再婚夫妇也是庞大的群体,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即便夫妇双方和各自的孩子关系都不错,真能愉快地凑到一起过年的也不那么容易。

     盘点引争议的春节旧俗

    很多春节习俗烘托节日气氛,但也有一些过年老俗并不能增添年味儿,反而徒增烦恼。像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等等,越发显得跟不上时代节拍。

    在不少农村地区,除夕到破五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动针线,不倒垃圾等。民俗学家认为,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注重在文化方面的传承,不要为此耽误了正常生活,应真正做到辨风正俗。

     专家点评>

    旧俗不合情理是一种偏见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记者:“不回娘家过年,这个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全国很多省市都有这个风俗习惯。这习俗其实是男权社会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偏见。

    王忠武说,目前过年方式有:一是大团圆,两家聚到一起过。二是初一在婆家,初二回娘家。三是轮流去对方家里过年,今年在婆家过,明年在娘家过。第四种就是各回各家过。当然,现在第二种方式比较普遍,不过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越来越多,也有的家庭会把两家父母接到一起过年。

    王忠武提醒,小两口回家过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父母并不同意出嫁的女儿回家过年的话,最好还是顺应老人的想法。“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文化也对这种习俗有很大的解构作用,在大部分城市这种情况已经少见了,可能在一些农村地区还相对浓厚一些。有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改变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任何习俗都不该抵过这分浓浓的亲情。”王忠武说。

    “以现代的眼光看,这种风俗不合情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年的主题是家人团圆,这种风俗割裂了父母与女儿的感情。

     大家互相体谅协商解决更好

    按照传统,中国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两性关系模式,过年回夫家是个不成文的规定。但这个习俗正在慢慢被打破。

    王忠武分析,“年三十回婆家过年”根植于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由男性主导的传统性别文化逐渐被解构。传统的男女关系也在改变,现在追求男女平等、平权、平责。

    这种颠覆性的变化原因并不复杂,说到底是现代文化占了上风,现代人对传统定式的颠覆。王忠武说,很多独生子女在外工作,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平常也忙于工作很少回家。过年想跟自己的父母团聚也是人之常情,这是人的感情本能要摆脱外部传统文化的约束,遵从本身的内心选择,由此引发现代女性对过年回家的自主要求。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也是引发传统转向的原因。以前家庭孩子多,过年回家多一个少一个感觉可能不是很明显。现在不同了,就一个孩子还不回家过年,父母会感觉孤独,没有过年的味道。王忠武建议,女性主张权利的同时别冲动,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应该协商解决,避免冲突。

    王玉梅说,女方也是家里的独苗,她们不回家过年,父母就没人陪,谁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孤独地吃年夜饭?所以,男方也应该有所体谅,应该树立夫妻双方平等的观念,不能总是理所当然。(见习记者 周国芳 实习生 周鑫 记者 韩笑 宋立山 实习生 郭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