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盛:8旬翁孤单难捱喊救命让人心酸

22.11.2013  10:26

  前晚,南京六合区朝天路一小区的4楼,一名8旬老人扒在窗口喊救命,楼下居民听到求救以为发生什么意外,于是报警。民警到场后询问得知,老人年事高惧怕孤单,盼着儿子快点下班回来,才喊救命的。(《扬子晚报》11月21日)

  8旬老人惧怕孤单喊救命,这是多么难受才会发出的声音,作为儿女面对这一幕是否心存愧疚,一边是忙碌的工作一边是年近古稀的父母,我们当须反思对待年老体弱的父母是否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宽慰和解读他们的内心,真正让他们老有所乐。

  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视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这就要为他们多提供精神关爱和情感呵护。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于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而约70%的心理疾病是因为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导致的。确实如此,到了一定年岁的老人,他们的物欲极低,往往吃饱穿暖即可,他们最需要情感输送,需要人性关怀,比如子女多陪他们唠唠嗑,孙辈多和他们逗逗乐。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我们这个特别注重孝道的国家,先贤早就谆谆劝告世人,“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顺父母的方式林林总总,不必拘于定式,但我们不能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让父母有钱花就算尽孝了。再多的金钱、再优裕的环境也满足不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相比,让老人得到精神慰藉更重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就要真正走到他们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及时送上温馨的情感服务。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年轻人陷入了一种陀螺化的生存状态中,每天忙得团团转,沉重的工作压力让人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在家陪父母,绝大部分子女并非不孝,只是社会发展及带来的激烈竞争令他们不能常陪在父母身边,加深了老人的孤独感。工作重要,父母的精神需求也重要,该如何平衡两者关系?不妨想办法让年迈的父母走出封闭的家庭,多和其他老人交往,加强社区里老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助老社工和志愿者走近银发一族。另一方面,子女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尽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会垂垂老矣,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精神关怀,既是做晚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当老人获得更细致更温情的精神关怀,他们的晚年生活才能更充实,才能唱亮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