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是时候调整高校办学及拨款模式了

14.11.2014  10:33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教育部内部官员昨日表示,目前,“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11月13日《新京报》)

  尽管此番“取消论”有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讲话为其背书,但并不一定就反映教育部的真实想法,至少到目前为止,相关说法还停留在网传阶段。但不可否定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211工程”以及随后启动的“985工程”,已经处在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持平而论,就像2008年1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工作汇报后所指出的那样,经过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985”、“211”这种靠行政强力干预、巨额财政投入所堆砌出来的“名校”发展模式,其弊端正日益凸显。

  一方面,在教育投入总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少数名牌大学切去的蛋糕越多,就意味着广大普通高校分得的汤水越少,这不仅会造成高校间严重的投入不均,而且还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看到,在个别“985高校”,由于项目过多,往往一个教授兼职几个课题组,根本忙不过来,只好把具体工作交给所带学生来完成,从而大大影响到课题完成的质量,产生了一大批“科研垃圾”。

  另一方面,由此激发的“985情结”、“211情结”,还会对社会的报考倾向产生误导。这一点,从市面上流传甚广的那句“宁读名校的差专业,也不报普通学校的优势专业”中便可以看出,以至于经常会有一些学生跑到某“985”、“211”的理工院校里去读文法、新闻。其结果,不少普通高校的优势专业,尽管师资实力、历史传承都非常不错,但苦于招不到好学生而日渐枯萎,而那些进了名校的学生,由于专业能力不过关,未来发展同样受限,甚至还出现了“211”毕业生起薪低于一般本科生的现象。这些,都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反思。

  事实上,针对“985工程”、“211工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家这些年也一直在进行调整,比如推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即俗称的“小211工程”,以及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虽然这些措施能否取代“985工程”、“211工程”,实现高校办学、科研水平质的提升,尚有待观察,但它至少暗示:是时候考虑调整目前高校的办学及拨款模式了。

  诚如有网友所言,解放前中国的大学可没有什么“985”、“211”,为啥那时候能够涌现出那么多的大师,为啥一个靠庚子赔款建起来的清华学堂精英辈出?相比争论“985工程”、“211工程”会否废除,何时废除,这个问题无疑更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