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别拉诺奖得主的大旗作虎皮

09.07.2014  18:02

请洋专家来中国,如同商业广告找个洋模特来壮声色,在中国早已司空见惯。在各类洋专家中,诺奖得主显然因为其声望而更具一层特殊意义。基于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各类诺奖得主被看成是各个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人物,能够请到诺奖得主,立即会使论坛、会议的档次提高,与会者的身价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首先应该承认,与各色洋专家的交流,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从一般意义上说都无可厚非,中国也确实有许多地方需要向国外学习,需要向洋专家请教。中国古话说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在今天也不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各种邀请洋专家尤其是诺奖得主的学术活动中,有一些现象和心态值得多说几句。

由于历史客观原因,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与世界脱节。重新走入世界时,不自信是比较普遍的心态。因而,事事以洋人为标准,动辄唯洋专家马首是瞻,学术成果需要洋人肯定,个人身价只要傍上洋专家,尤其是诺奖得主,便能很快提升。这种现象在中国学术界相当长时间里比较普遍。在这种游戏中,以诺奖得主为代表的洋专家象征着地位、荣誉和获得名利的捷径。因此,巴结、讨好、攀附、献媚,不管洋专家如何反应,在某些中国人那里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利用舆论影响国内政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新闻界某些人的常用手段。为达到这一目的,很多时候,仅仅利用国内的专家和媒体显得不够有力。因此,洋专家常常成为被借用的钟馗。在剑指国内某项政策的舆论氛围中,具有国际声望的诺奖得主扮演了相当有力的国际舆论角色,与国内舆论同声共气,形成国际化的舆论攻势,常常能够达到攻城拔寨的目的。

然而,国内学术界、舆论界拉起洋专家的大旗作虎皮,有些洋专家会心领神会地配合演出,有些则未必。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诺奖得主之类的洋专家不少也在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学术界对于洋专家的捆绑式“夫妻关系”,有时便成为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强人所难的拉郎配。洋专家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花中国的钱旅游一趟可以,能否让国内的邀请者称心如意,可要打个问号。这似乎也预示了中国与各类洋专家关系的一种发展趋势。

国内某些公司现在流行聘请外国人,由于国外经济不景气,聘老外价钱并不高。这些公司聘请老外并非因为他们有什么专业特长,而只是要求他们在谈判等各种社交场合,神情庄重地出现。这种招数的根本目的是向外人显示本公司很有实力。我觉得,这种做法今后可能会延伸到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各种洋专家那里。虽然都是拉起一面洋大旗,但背后的意味已经随着时代而发生质变了。(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