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集训信访发言人不只为了说得更好

27.05.2015  12:10
原标题:京华时报:集训信访发言人不只为了说得更好

以往,有种偏狭的认识,以为信访工作敏感、保密性强,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而今,那种“只做不说”的信访工作者,恐怕要跟不上形势了。日前,国家信访局首次举办了全国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包括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信访部门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机构负责人等120余人,他们被业内戏称为信访系统的“黄埔一期”。

为什么要“主动发声”?如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恩玺所言,“只做不说、多做少说,是信访部门的老传统。”显然,这种老传统正在遭遇新问题、新挑战,事实上也背离了现代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要求。信访的得失、功过,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密不可分。动辄“失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老套路,只能让信访工作在众生喧哗中走入死胡同。

其次,此前一些影响较大的“信访疑云”,事后看来,或多或少都存在信息发布滞后的遗憾。如果主动公开,让真相飞得快一些,将会避免不少误会,赢得舆论场的主动权。一次次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固然有内在的利益矛盾,但信息上的滞后、捂盖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放大作用。今天,我们要一五一十将信访工作晒出来,打消公众的不当猜想。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家家都有通讯社,你不说,别人就要说。事实上,大部分信访单位都没有新闻发布制度,连基本的舆情应对能力都没有。白白将舆论的主动权拱手让人,也造成了基层工作上的被动挨骂。因此,不再做“沉默的羔羊”,主动发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信访单位责无旁贷。

知易行难。敢说,只是第一步;会说、说得好、说到点子上,才是信访单位的最终目标。然而,这些都非一日之功。培训班上有的信访官员面对问题,“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对于敏感型、甚至“刁钻型”的问题如何应对,确实需要专业的训练。信访不同于其他单位,问题的难度可以想见,倘若没有一颗公心、一颗历经专业培训的公心,绝难担当。

由是观之,信访发言人的培训,必不可少,是建立和完善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一环。推而广之,信访“做得好更要说得好”的道理,其实也是对服务型政府的普遍要求。牢牢树立起舆论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我们的各级政府才能不负群众的期待,为所当为、主动作为,不在“躺枪”之后再“鸣冤”。

敢说,只是第一步;会说、说得好、说到点子上,才是信访单位的最终目标。信访系统发言人的培训,是建立和完善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