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明:用钱做大教育公平这篇“文章”

02.04.2014  11:10

  2012年,我国每年在高校招生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2013年增加到3万名,2014年再增长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前提下,加大比例的做法很有可能演化成新的不公平。其结果是这些新增名额被贫困地区的“政府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孩子”占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即便是增加10%的重点大学招生计划,似乎也难“填平”教育投入不均的鸿沟。(《中国青年报》4月1日)

  伴随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经济发展不协调,教育资源的地区性不公普遍存在,随处可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教学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当地的学子们从小学就开始一步一步的落后于城市里的学生,并最终无缘进入重点大学,在成才的起跑线和终点线上双输,从客观上失去了改变命运,改写人生的最基本的公平。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几乎不可能”,“从小学就落后了,到高中越来越落后,到大学就没机会了”。

  寒门再难出贵子似乎成了铁定的事实。受益于丰厚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家庭经济实力,城里的学生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进入重点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招生比例一直偏低,近年来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并非是因为落后地区的学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资源太少,没老师教”。

  首先是教学设备落后。一些偏远山区电都没通,尽管配了电脑,但无法使用,信息资源进不来,其他的教学设备也照例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学校的教学水平落后,与城市学校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其次,是优秀教师的缺乏。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师资待遇问题,优秀教师很少去到或者能长期留在农村山区支教。像一些山区的教师还不会使用电脑,缺乏好老师是教育质量不高的关键原因,也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最大不公。当然各地高考招生政策上的区别也造成了落后地区的学生更难进入重点大学,这涉及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破解寒门难出贵子的窘境,做大教育公平这篇“文章”,关键一招是让优秀教师愿意去并能长期留在农村山区教书。如何让城里的优秀教师愿意去又留得住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的问题。

  现实中,优秀教师不愿意去落后地区支教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经济落后,教师待遇太低。因此,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用钱吸引优秀教师们的眼睛。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与倾斜,比如安排优秀教师去农村或者贫困山区工作的,保留其在城里原单位的同等待遇,以国家财政作担保,而愿意长期留下支教的,更有可观的额外补助,使其个人收入甚至超过留在城里工作。政府还可以考虑给与其配偶子女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特惠政策。

  多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4年世界平均为4.7%,我国2009年仅为3.59%,一直以为几乎没有达到过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4%的目标。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先发展教育,没有充足的国家财政支持,只能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教育是百年大计,投入再多也不可惜。尤其是当今的环境里,良好的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而言,这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机会。经济实力全球第二的中国没有理由让祖国的花朵得不到充足的教育雨润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