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炉 至2020年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5万

29.09.2014  22:38

人民网南昌9月29日电 (肖成)9月29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充分体现昌九一体化“1+1>2”效应,《规划》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设置了14个主要指标。其中提出,昌九两地GDP占全省比重到2015年达到36%以上、2017年达到38%、2020年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九江市所辖全部县(市、区)、开发区,国土面积2.63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99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421亿元。

关于战略定位,《规划》提出,将着眼于带动全省发展升级、共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四大定位”:全省发展升级引领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要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区。

关于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将着力构建“一纵两横”战略格局,培育两个都市区,打造两大战略支点,共建生态“双肺”。“一纵两横”战略格局,即:沿京九铁路纵向发展轴、沿长江通道和沿沪昆通道横向发展轴,形成“”字型发展格局。两个都市区,即:南昌都市区、九江都市区,通过加快建设昌九都市区,带动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两大战略支点,即: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通过打造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昌九相向发展;同时,着眼于打造江西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平台,提出在南昌和九江相向融合发展地区,规划研究设立国家级昌九新区。生态“双肺”,即: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在昌九东部建设以鄱阳湖水体及湿地为主的生态“蓝肺”;西部建设以山地森林为主的生态“绿肺”,共同构建昌九生态屏障。

关于主要任务,《规划》明确,将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互补对接”的总方向,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确定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南昌轨道交通建设,研究论证延伸至安义、永修、共青城、临川等周边区域,加强与昌九城际铁路的衔接。科学规划通勤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适时建设共青城通用机场和修水通勤机场。加快南昌、九江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功能,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货运站场,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100%。

——产业互补对接。遵循现代产业发展和分工规律,加强昌九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城镇发展联动协作。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昌九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强化昌九、沿江和沪昆等重点轴线的沟通和联动功能,促进轴线城镇联动发展。以昌九城镇群辐射带动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发展,共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公共服务合作共享。统筹科技、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区域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环境同建共治。合力构筑生态屏障,加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共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积极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昌九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保障规划实施,《规划》从财税、金融、产业引导、土地利用、投资、环保等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从统一思想、组织领导、评估督查等方面明确了实施要求。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