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昌九一体化:昌九两港牵手 水运迎来双赢

10.12.2013  11:30

   展开江西地图可见,南昌和九江地缘相接,一个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另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的天然优势。在我省提出昌九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中,南昌港与九江港一体化是重头戏之一。南昌港与九江港的特点是什么?牵手成功能带来哪些实际意义?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

  九江港货物吞吐量是南昌港7倍

  “九江目前在其他方面所占比重可能低于南昌,但在水运港口发展建设方面,有着绝对优势。”九江市港口管理局副局长王凌云介绍,九江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赣北门户,也是江西省连接国际、国内市场和实现省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托,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是九江宝贵的资源,同时也让九江水运在“双核”发展战略中充当着排头兵的作用。

  据王凌云介绍,2012年我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53亿吨,南昌和九江就占到了73%,而其中九江港又占64%,全年货物吞吐量是南昌港的7倍。“九江港是江西的门户港口,南昌港则是中心腹地型港口,显然,两港一体化必须要有侧重,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以门户港口来带动腹地港口,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九江港的想法与南昌港不谋而合。南昌市港航管理处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两港就开始接触、探讨一体化的可行性,当时省交通运输厅还通过交通运输部专家做了一体化研究。“南昌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定位于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虽然是腹地型港口,但货源充足。而九江港是出海口,整合两港优势,是做大做强两港的机遇。”该负责人表示,在航道方面,南昌至湖口的二级航道工程已经施工,预计2014年完工,届时2000吨级的船舶几乎可常年通行两地。

  阻碍

  行政体制不一 缺统筹实质载体

  南昌与九江已于去年签订《昌九战略合作协议》,在今年6月9日召开的南昌、九江、宜春、抚州四市区域合作协商会上,两市提出“一揽子”计划,其中重点提到推进昌九港口一体化发展,形成九江港向外“通长江、达上海”,南昌港联内“上连吉安赣州、下通鄱湖九江”的互动互补发展格局。

  然而,两港想成功牵手走上一体化之路还有不少障碍。“主要是城市港口规划和行政体制不一,仅靠政府层面来推动一体化还不足,要有一个平台、一个实质载体来统筹,让两港形成共识,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省港航管理局资深专家举了厦门港的例子解释。他说,为了做大厦门港,福建省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厦门湾内原漳州市所辖的后石、石码港区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所辖的招银港区,与原厦门市所辖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等5个港区合并组成新的厦门港,并成立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行使厦门湾港口、航道、水运管理职责。

  “管理局成立意味着有了实质载体,实现了港政、规划建设、港口引航主体、生产统计分析、航道执法等多个统一,整合后的厦门港从原来的南北岸各自规划干散、液散、集装箱码头的格局,逐步走向北岸以集装箱为主、南岸以散货为主的差异化路线。厦门港一体化至今,已形成了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格局。”他说,原来的厦门港虽有品牌优势,但缺乏深水岸线资源和临港腹地,而这正是漳州港的优势,整合后厦门港南北岸优势互补,形成了“1+1〉2”的效应,而一体化后还带动了原来两地经验、技术的有效整合,规模效益让厦门港的品牌更加响亮,在对外营销时,共享品牌扩大了业务量。

  设想

  分两个阶段实现两港一体化

  除了厦门港,记者了解到,国内还有多个两港一体化成功的案例。如浙江的宁波-舟山港,2006年1月,浙江省政府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原则,将两港合一,并设立了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两港牵手后,最大效果是实现了资源在更大范围的配置,宁波港得以突破资源瓶颈,实现了港区功能、布局优化,而舟山港也得以加快开发和发展,两港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成为我国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中部的运输枢纽,以及浙江沿海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临港工业带,最终带动了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对于两港一体化的问题,九江市港口管理局已经有了初步设想。“根据南昌、九江港的发展现状,腹地运输需求和综合交通发展的变化,再借鉴国内外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建议九江港和南昌港可采用组合港的模式,成立九江-南昌港。”据王凌云介绍,九江-南昌港的发展目标是将两港有关的行政管理权,包括港政、航政管理等,统一划归一个管理机构来集中行使,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

  他进一步解释说,按照这个设想,当务之急是要成立九江-南昌港口管理委员会,有了实质载体后,才能真正推动两港一体化。在发展步骤上,他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有限一体化和港政一体化阶段。“前者是两港基本维持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变,在省级层面统筹和协调两港的规划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推进两港资源整合及联合开发;后者是由一个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通过‘四个统一’真正将两港联合成同一港口。”王凌云认为,分两个阶段实现一体化的可操作性也更强。

  优势互补可避免恶性竞争

  对于两港一体化发展的前景,业内人士也纷纷看好。

  “首先是可统筹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一体化发展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做到深水深用、合理分工,发挥港口岸线的最大效用;其次是两港港口企业间实现优势互补,南昌、九江港作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港口企业在管理经验、经营资本等方面各具优势,通过两个港口的一体化发展,可扫除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企业间可以更加便捷地输出管理或资本。”九江一位长期在港口企业工作的人士表示。

  九江市港口管理局也认为,两港一体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共享政策资金支持,同时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王凌云说,九江港作为长江干线港口,是国家推进“长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港口之一,而南昌港位于省会,得到的省市级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也较多,一体化后,相当于两个港口共享了政府资源,可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差异化发展后,恶性竞争也可以避免。“目前竞争挺激烈的,毕竟两个港口都有各自的任务。”南昌市港航管理处人士透露,通过九江港走的集装箱货物,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南昌的货源。

  进展

  “水上巴士”加密 初现两港双赢

  随着南昌九江两港腹地经济迅猛发展,南昌港今年上半年集装箱量已达4.16万TEU(标箱),同比增长30%;九江港1~10月集装箱量达15.7万TEU,同比增长19%。

  近年来,昌九两港充分利用九江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这一平台,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抱团发展,已连续5年集装箱量呈现高位增长态势。

  11月上旬,记者从九江市港口管理局获悉,经南昌港开往九江港的“水上巴士”——集装箱班轮开始加密,往返昌九两港间的集装箱班轮已增至每天1~2航次。昌九一体,港口先行,初显两港合作双赢。

  ■记者袁辉翔 文/图

   一同见证

  “迟来的爱”孕育更多发展机会

   打造昌九一体化,消除原有的市场壁垒,对于创业者、经营者来说是大利好。生于九江的陈新焱,来南昌创业前在沿海城市打拼10余年,见证了发达城市双城一体化的魅力。如今,南昌与九江启动“融城”方略,对经济欠发达的江西来说,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给创业者、企业一份“迟来的爱”。

  2008年之前的10年,陈新焱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从事广告策划、媒体行销工作。由于广深有着十分活跃的物流、资金流,有了便捷的交通、通讯、金融等工具,他感觉就像在一个城市生活与工作。

  2008年,陈新焱来南昌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业务主战场在南昌,近年不断向九江推进。他从多年的业务开拓经历中感受到,虽然昌九两地之间并不远,尤其是城际列车开通后,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不过,在企业运营上,存在不可回避的距离。比如,到九江去参与竞标一些项目,在企业实力相当甚至本企业实力较强的情况下,不少时候仍是九江本地广告企业中标。

  陈新焱称,南昌、九江各有先天优势,在昌九一体化框架下,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对于企业运营来说,时间、物流成本很重要。昌九一体化,两个市场变成一个市场,减少了一些重复的审批环节,时间成本就会相应压缩。加上水路无障碍同行,物流成本也显现出优势。节省了时间及物流成本,企业的竞争力会随之显著增强。

  陈新焱认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江西经济实力纵向比大幅提高,但横向比仍显不足。昌九一体化,启动“融城”经济战略,对拉动全省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此经济布局中,享受一份“迟来的爱”,将孕育更多的发展机会。他期望此策略更快推进,助企业收获丰硕的果实。

  ■记者秦谦/文

  动车飞驰 往返双城就像在市内

  “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写下的这句话,随着昌九城际铁路1小时的车程,已成为一部分南昌人和九江人眼下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这条城际铁路上,活跃着一群青春洋溢的动车乘务员,双城生活对于20岁左右的她们来说,除了每天微笑服务往来的旅客,还多了一份屡过家门而不入的牵挂。

  1994年出生的陈沛是九江人,作为南昌铁路局南昌客运段动车队动8组的一名普通“动姐”,她跑动车已近两年,值乘过的动车达上千趟。“7时从南昌出发,8时05分就到九江,还能吃上当地的特色早餐萝卜饼、小笼包。”陈沛说,如今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来往昌九两地首先想到的都是动车组。

  “从我跑车的体会和接触的旅客来说,感受最深的不是动车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陈沛说,以前提起去南昌,感觉是一趟远行,提早几天买票、收拾好行李,而现在伴随着每天往返两地的24趟动车,挎个随身小包,就像去了市内一个稍远的地方,一天内往返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事。

  在陈沛的排班表上,她跑一天九江休息1天,跑宜昌、长沙休1天,跑完长沙、杭州可以休4天,其中九江每天要跑5个来回,但就算跑这么多来回,她也是过家门而不入。在她目前不算太长的跑车生涯中,发生了不少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回,一位男旅客带着4个多月大的宝宝上车,不久宝宝大哭大闹,无论爸爸怎么安抚都没用,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以陈沛的年龄来说,当妈妈还蛮遥远。她说,当时见宝宝一直大哭,就按印象中的做法先给宝宝泡奶,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喂,喂完后抱着轻轻晃动,“没想到还真的不哭了!”陈沛得意地露出一口白牙。

  在飞驰的动车上,陈沛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穿梭于南昌、九江之间,他们或读书求学,或访亲探友,或投资经商。随着动车每天繁忙地奔波往来,昌九城铁将慢慢“削平”两座城市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让双城生活不断上演。

  ■记者袁辉翔 文/图

  一起期待

  生活一体化让市民享受更多便利

   打开小西的QQ空间,一眼便看到:“来自江西九江,现居江西南昌”。从1999年来到南昌上学,到工作、结婚、生子,小西已在南昌生活整整14个年头。现在,哥哥嫂嫂也从九江来到南昌工作,父母、侄子和自己的女儿仍在九江、南昌两地跑……说到昌九一体化,小西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但多年的经历让她认为,医保卡能互刷、公交卡能通用、打电话不再是长途和漫游,那么昌九便是真的融合了。

  打电话将不算漫游

  由于自己工作忙无法分身照看女儿,也不想让身体不太好的父母分居两地,女儿满3个月时,小西就把她送到了九江。“那时起,我们家几乎每半个月就有人奔波在南昌和九江之间。”小西说,幸好两地不算远,一路看看风景想想心事,两个小时就能从一个家到达另一个家。

  因为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两地,“省内长途”、“省内漫游”这些字眼几乎每个月都出现在小西和父母的话费单上。如果仔细算算,一大家人一年的长途和漫游费用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好消息是,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向省政府提出采用资费同城化模式的建议及方案已经省昌九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审核通过。方案确定移动电话自2014年4月1日起,取消南昌和九江之间的漫游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将漫游通话费、长途通话费调整为本地网通话费标准执行,实现移动电话通信同城化目标。固定电话自2014年7月1日起,取消两市之间通话的长途通话费,将长途通话费调整为本地通话费标准执行,实现固定电话通信同城化目标。

  取钱也将免手续费

  为女儿交保育费、给父母生活费,掏钱包时却发现没带现金,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在马大哈小西身上,她不得不临时去银行取款。“异地取现,手续费最少是2元,取款多时要收10元。”小西认为,实行昌九一体化,这类收费也该免了。

  10月底,省政府印发实施《推进昌九一体化工作方案》,其中关于金融服务同城化的方案对于小西来说是个好消息。方案中提到,明年上半年,全省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实现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明年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争取行内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到2015年底,所有银行在两市实现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

  期待医保卡公交卡也给力

  “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进出医院成了常事,但在南昌看病并不是那么方便。”小西说,尽管从去年开始九江职工医保和南昌实现了联网,但前提要么是长期居住南昌后办理异地就医医保卡,要么是在九江的医疗机构办理转诊转院,她的母亲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在昌看病只能自掏腰包。小西希望,昌九一体化之后,九江人来昌看病能享受和南昌人一样的便利。

  除了医保卡的使用,公交卡通用也是小西母亲的愿望。据悉,今年10月,南昌、九江两市达成了25项协议,相关部门表示两市将搭建昌九公交一体化平台,并就推行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等达成共识。这让常年带着九江、南昌两地公交卡的小西母亲看到了希望。

  ■记者黄培红/文

  结束语

  本报推出的《深度解读昌九一体化》大型系列报道今天结束。两周来,我们通过政府、专家和百姓的不同视角进行深度观察思考,通过国内外个例比较,为大家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希望能激起读者一些思考或启迪。

  近期,推进昌九一体化首份菜单——25项具体合作共识出台,囊括了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产要素、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六大领域。昌九一体化发展成果也开始显现,昌九高速全线“四改八”扩建工程和昌九大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有了这些真抓实干的政策与项目,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昌九同城生活将更加美好,一体化的智慧触手可及。

  如果您对昌九一体化有什么真知灼见或对我们的系列报道有什么感想,都希望您能联系我们,电话:0791-86849766,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记者左阳天)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