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改扩建项目探索集约型管理见成效

20.03.2017  11:04

3月中旬,笔者走进了昌九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昌九改扩建项目)构件制造中心,见证了昌九改扩建项目以装配化施工为引领、探索高速公路工业化建造所带来的效率与成果。

——产能不受外力因素影响

构件制造中心占地约300亩,从空中俯视其地形地貌及上部建筑,就像一艘正在前行的超级航母。放眼望去,构件中心成品存放区堆满了箱型涵、圆管涵、空心板梁、八字墙和小型构件等,一排排、一列列、一叠叠,甚为壮观。

在成品存放区,两辆加长平板车正在运输空心板梁。据构件制造中心总工程师罗伟介绍,3月初,昌九改扩建项目全面启动了空心板梁的运输和安装,计划3月份完成400余片空心板梁的安装施工任务。

作为昌九改扩建项目探索中心+集约型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托,构件制造中心主要生产量为空心板5281片,箱型涵1628节/4136米,圆管涵3668米,八字墙514块,新泽西墙22942延米,小型构件4.14万立方,为整个改扩建项目72%梁板、84%涵洞以及100%小型构件的生产。查阅进度报表发现,截止3月15日,共完成圆管涵100%,箱型涵95%,八字墙45.75%,空心板26.18%,小型构件35%。

构件制造中心项目经理宋心琳介绍,自去年正式投产以来,中心便开足马力,充分发挥中心+集约型管理模式的优势,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流水化作业,加上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管理等平台的技术支撑,日常生产不用再看上帝的脸色,产能不受天气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有效保证了昌九改扩建项目全线装配式施工的需求,为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保障。

——向创新和管理要效益、要质量

刚来的时候,也被眼前看到的景像狠狠的震撼了一把。”构件制造中心经理宋心琳如是说。

构件制造中心现有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约230人,相对传统的现场零散式预制方式施工,在人员配置上少节约人力资源500余人。

人员偏少,事要干好,向创新和管理要效益,要效益更要质量。”这是宋心琳每次在生产调度会上必讲的台词。

为了有效解放人力,提升产能,发挥工业化优势,构件制造中心着力从创新和管理方面入手。先后优化与提升了拌和楼智能监控、模板自动装拆、智能张拉压浆、智能安全技术交底和智能视频监控等应用系统的功能,并先后自主研发了塑性砼自动生产、智能喷淋养生、机器人自动凿毛等新理念、新技术。

质量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企业形成品牌的灵魂。在抓产能的同时,构件制造中心始终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据构件制造中心总工程师罗伟介绍,由于高度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水平,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比如钢筋加工,从拉直、裁剪、弯箍到网片焊接,以及箱型涵、圆管涵等构件的钢筋保护层控制,到各类预制构件成品等,均达到了毫米级误差。

一直以来,构件制造中心非常重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坚持实行原材料动态管理,对每一批次的沙石料、外加剂、水泥等均实行严格检测,并根据试验数据,对配合比进行微调。为确保原材料称量准确,定期邀请计量检测单位对称量系统进行检查调校,做到正负误差不超过0.5%。同时通过实时监控信息管理平台,确保每一批次、每一车碎石料的水洗流程,实现了砼构件成品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标准。

——5乘8可以等于或大于400乘8

构件制造中心实行中心+集约型管理模式,表面上看在人力资源上仅仅节约了500人左右。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从管理费用、安全隐患等等,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笔者发现,整个钢筋加工区,从钢筋棒材调直、剪切、翻转,到线材弯箍、钢筋网片焊接等生产线上,只有13名作业工人,他们有的在作业平台边看着机器运转,有的在点按着设备开关,还有的直接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显示屏,显得较为“悠闲”,一点也感觉不到项目建设那种热火朝天的样子。

在钢筋网片自动焊接生产线上,仅设有2名管理人员和3名工人的岗位。“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这一传统观念在此彻底被颠覆。

据构件制造中心物机部部长贾文帅介绍,网片自动加工生产线产出的成品规格为2.4米宽,无限长度,网状间隔为10厘米,每次24个焊接点位,机器只需要0.5秒,按正常的生产速度计算,8小时就能完成网片焊接12000个平方米。相对传统的加工方式,12000平方米桥面钢筋网片如果采取人工作业,从钢筋除锈、拉直、摆放以及绑扎(钢筋网片加工常规模式),12000个平方米最少需要400人不间歇工作8小时,仅生产效率就达到约80倍。(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