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新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支点 

21.07.2014  09:42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昌九新区”的战略构想,这是江西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战略前瞻,是江西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抢占我国新一轮扩大开放新机遇的主动作为,是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拓展更大区域腾跃空间、赢得更大竞争优势的创新之举。在此,笔者就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建设“昌九新区”谈几点思考。

一、明确“昌九新区”的战略定位

把“昌九新区”打造成为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省委书记强卫说,“一带一路”战略,看起来似乎离我们远一点,其实不然。历史上这两个大通道运送的货物(陶瓷、茶叶、丝绸等)许多都产自江西。今天,江西理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有更大作为,通过“昌九新区”建设,打通对接“一带一路”的交通、口岸、物流等战略通道。

把“昌九新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万里长江流经江西,留下152公里黄金岸线。从江西的发展基础、发展定位、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方面来看,南昌和九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南昌和九江两地的资源整合起来,就可以使“昌九新区”成为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产业集聚基地、物流中转枢纽、游客集散中心、绿色生态屏障。

把“昌九新区”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支撑。“昌九新区”富集了南昌、九江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交通便捷、人口众多,产业齐备、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生态优良,为全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合作赢得了主动,占据了先机,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加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以昌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为支撑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强有力的“中四角”,是中部崛起的脊梁,将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战略支点一起,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

把“昌九新区”打造成为全省发展升级的引领。初步考虑,“昌九新区”大致应包括南昌市、九江市沿江地区、昌九高速沿线地区,覆盖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昌北国际机场、九江航运港)、两个先导区(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昌九新区”地处江西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面向广阔的江海开放市场,背靠广袤的全省经济腹地,是江西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引领全省发展升级的重要使命。

把“昌九新区”打造成为赣江经济带的龙头。赣江经济带以赣江为主轴,以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为副轴,以赣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为节点,集聚了钨、稀土、盐化工、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众多产业。如果说长江经济带是干流经济带,那么,赣江经济带就是支流经济带。支流经济带对接干流经济带,需要一个区域节点。“昌九新区”就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赣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从区域位置上看,“昌九新区”都将成为赣江经济带的龙头。

二、建设“昌九新区”做什么、怎么做

深化改革,推动昌九深度整合。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割,设立昌九新区管委会,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统一调配区内资源,统一规划功能分区;打破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打破市场垄断和地区壁垒,促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

扩大开放,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在新区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投资贸易规则,做到“四个一”:投资审批单一窗口,贸易出口一次通关,市场监管一体化,信用服务一证通。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各类投资主体营造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

集聚拉动,促进产业发展升级。立足“昌九新区”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融合。着力推进新区内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突出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优、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重大特大项目。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

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大新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集聚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新农村长效投入发展机制。加快健全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构筑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生态立区,依托新区内长江、赣江、鄱阳湖、庐山等生态资源,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造经验。

三、对建设“昌九新区”的几点认识

建设“昌九新区”,不是盲目跟风的概念炒作,而是昌九一体的历史必然。目前,国务院审批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已达10个,不少省份都通过设立新区的形式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设立“昌九新区”绝不是追潮流、赶时髦,也不是对其他经济新区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只重形式的概念炒作,而是昌九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延续和必然结果。早在1992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2013年7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昌九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2014年2月,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从“昌九工业走廊”到“昌九一体化”、“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再到“昌九新区”,这是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合理延续。

建设“昌九新区”,不是行政区域的简单拼凑,而是资源要素的有机聚合。“昌九新区”覆盖南昌和九江两个城市,但绝不是两个行政区域的机械组合,也不是极为简单的组团发展。“昌九新区”的内在本质是通过打造一个共同平台,充分挖掘市场活力,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快速集聚,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能量,产生1+1>2的效果。

建设“昌九新区”,不是简单的向政策要发展,而是向创新要升级。一提到经济新区,往往会想到是向中央要政策。江西经济发展需要政策,但绝不仅仅依靠政策。建设“昌九新区”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向中央要政策,而是要以“昌九新区”为平台,充分发挥江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创新是“昌九新区”的灵魂,“昌九新区”要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推动江西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昌九新区”,不是厚此薄彼的局部发展,而是立足省情的全盘考虑。江西自然资源丰富,但人才、资金等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难度较大。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局部地区率先发展往往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通常采用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建设“昌九新区”,并不等于忽视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是以“先手棋”布局,赢得全省发展的先机。我们可以发挥“昌九新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强化集聚拉动,为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创造活力、提供动力,形成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作者系江西省商务厅厅长)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