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盛:消防救助遭闭门羹是社会心理失衡
本月22日晚10时许,曲靖市麒麟区某小区的15楼一住户家,一个从天而降的噩耗突临:大人出门丢垃圾时,忘记把阳台窗户关上,自家4岁大的男孩从15楼阳台坠至3楼平台。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当民警、消防等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救援时,想要通过居民家到达孩子落地平台时,连敲3、4、5楼的居民房门连吃“闭门羹”。(云南网11月28日)
假如坠楼孩子因为住户的“闭门羹”影响救援丧命的话,这些居住同在一幢楼下的邻居是否有一丝愧疚之心?网络上骂声一片,纷纷指责这种冷漠行为。在对这种行为遗责之际,我们是否该反思这种行为的存在。
因为“不吉利”而阻止一场本该很容易实施的救援行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态。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道义谴责的层面上,而不对冷漠离去的人进行带有普遍意义的剖析,包括其冷漠行为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机制,那么这种单纯道义性质的谴责,总是于事无补的。要知道,冷漠如今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表现,而近乎集体无意识了。许多冷漠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么冷漠,这样一来,谴责反而会令冷漠的人莫名其妙,进而加剧他们的冷漠。
是什么导致一场本可及时开展救援却因住户冷漠无法进行,让生命的尊重变得如此冷漠?
首先,“封建迷信”思想害了人。“发生这种事,很多人都怕和自己扯上关系,从迷信角度上说,毕竟是丧事,不吉利的。”在长期社会过程中,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在一些人身上占有根深蒂固的作用,以致影响对整个事情的判断,从而失去了为他人考虑和尊重生命最基本的观念。
其次,崎形的“自我为中心”心理。冷漠只是一种表象,绝大部分冷漠行为的背后,肯定存在“自私”心理的考量和动因。冷漠自私背后是“各顾各”自私心态,甚至象传染病一样感染着每个人,影响了整个社会救助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第三,社会救助行为规范不够。对于被施救者无疑生命是最可贵的,为何出现救助者被阻碍的现象,这里跟国家出台社会救助行为规范,政策规定不够规范也有一定的关系,基于对人生命的尊重,个人应该无条件的提供救援通道,这样自私行为就应该受到有关法律的惩处。
——说白了,不少人之所以“冷漠”,原因在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管理方式还存在问题,未能为社会成员分忧和分责,以至于面临伤亡等事故时,社会救助显得“无助”,一些社会成员无视生命存在,采取了“冷漠”的行为,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如何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激起社会人员对生命的尊重,既需要灌输道德规范教育方面的内容,形成关爱生命的道德高地,也需要从法律建设方面对社会救助进行规范和要求,才能确保社会救助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