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者剽窃作品引发数百年后一桩历史谜案
原标题:“耀兵”应为“耀威”“郑和侵略说”不攻自破
核心提示:万斯同人物传记的草稿撰写完成后,王鸿绪直接在上面进行了一些删改后就编成了二十卷《明史列传稿》,然后单署自己的名字,献给康熙。为了不给别人以剽窃的口实,王鸿绪在没有仔细理解“耀威异域”真实含义的情况下,贸然将之改为“耀兵异域”,并将其后“宣扬中国文教,俾天子声灵旁达于天外”的解释删除。乾隆年间主持《明史》定稿工作的张廷玉又将这一错误照单全收。不曾想,王鸿绪的盗誉之举竟然会引发数百年后一桩历史界谜案。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对所到国家进行过侵略吗?长期以来,国外一些学者根据《明史·郑和传》中使用的“耀兵异域”这四个字,一直坚持着“郑和侵略说”。不过,近日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发现的一卷清初史学家万斯同编修“明史”时私留的草稿抄本,却清楚地写着“耀威异域”,一字之差,让“郑和侵略说”不攻自破。
一字之差内涵迥异
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列传稿本,以后100多年间的明史编纂都是在这卷抄本基础上删改完成的。郑和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先生是第一个使用这卷抄本的学者。
潘老告诉记者,从清顺治二年一直到乾隆四年《明史》刊行,清政府组织的明史编修持续了一两百年。因为清代封建文化专制达到空前地步,又是从明王朝手中夺过政权的,所以,凡是被认为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明代史料都被删除干净。因此在明史专家眼里,《明史》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很高,而那些没有被删改的稿本则极其珍贵,南图的这卷抄本就属此列。
记者看到,这卷书是大开本,共12册,全部是用毛笔抄在绢纸上的。翻开薄薄的书页,记者仿佛一下子被带到了清朝国史馆编修明史的现场,一排排蝇头小楷上,用红色或黑色的墨汁添加、涂去,修改的痕迹都完好地保留着。不同的字迹表明这个草稿经过了多位学者的批阅。细看内容,原来它通篇都是明朝“知名人士”的传记。在第六册中,记者终于找到了“郑和传”。和今天通行的《明史》中将郑和与侯显合传不同的是,抄本上的“郑和传”是单成一篇的,在篇幅上也远远超过前者。其中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威异域”,其后还写有“宣扬中国文教,俾天子声灵旁达于天外”的注释,这与现存静海寺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中,明成祖亲自书写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互为印证。
一字之差竟是剽窃惹的祸?
那么,抄本中的“威”字为何在后来通行的《明史》中被换成了“兵”字呢?
潘老通过研究后认为,这是当时修史负责人王鸿绪在抄袭万斯同的编史成果中无意做的一个拙劣的修改。原来,顺治二年清政府开馆编修明史时,曾征调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熙编史,黄宗熙自明亡后仍一直以大明臣子自居不愿为清廷效力,而圣旨难违,他便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派学生万斯同代替自己前去修史。万斯同秉承黄宗熙要求,严格根据明代大内密档和实录来编史,完成了这卷草稿,其中保留了大量明代档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真实性。
万斯同人物传记的草稿撰写完成后,王鸿绪直接在上面进行了一些删改后就编成了二十卷《明史列传稿》,然后单署自己的名字,献给康熙。为了不给别人以剽窃的口实,王鸿绪在没有仔细理解“耀威异域”真实含义的情况下,贸然将之改为“耀兵异域”,并将其后“宣扬中国文教,俾天子声灵旁达于天外”的解释删除。乾隆年间主持《明史》定稿工作的张廷玉又将这一错误照单全收。不曾想,王鸿绪的盗誉之举竟然会引发数百年后一桩历史界谜案。
史学大师连夜抄录留古书
那么,这部珍贵的抄本为何会现身南图呢?卷首由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亲笔撰写的序言,为人们揭开了一段封尘往事。
原来当年万斯同完成编史工作后,私自将这部自己编写的列传草稿带回浙江家中,世代秘藏。民国初年,该书被周某获得,他来到南京,呈请国民政府收购该书。国民政府委托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郑和研究专家郑鹤声查其真伪,由于这只是连目录都没有的草稿,郑鹤声自己也吃不准,于是携书向时任南图馆长的史学大师柳诒徵请教,柳诒徵研读之后发现这竟然是万斯同的原稿,欣喜之余,他连夜召集图书馆同仁,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这部书按照原样一字不改地完全抄录下来,珍藏在馆内陶风楼中。第二天郑鹤声来拿书稿时,殊不知它的抄本竟永远留在了南图。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经费紧张,并没有能购买此书,以后的事就不得而知了。潘老说,传闻此抄本的原件现藏于宁波天一阁,可是自己并没有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