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曾发“红头文件” 要求民众戒烟

17.01.2014  18:06

清代女性吸烟图。

清太宗崇德四年的禁烟告示(告示中的“丹白桂”即烟草)

在中央反腐倡廉、匡正风气举措密集出台的当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可谓意义重大。此举已非单纯地要求官员带头禁烟,更被看成是官员改进工作作风、防范贪腐浪费的具体体现。那么,烟草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

烟草来自菲律宾

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

中国有句老话叫“烟酒不分家”,但相对于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自明嘉靖年间(过去认为是万历年间)烟草由菲律宾(时称吕宋国)传入后,至今还不到500年。

最早记录烟草进入中国的是明代姚旅所撰的《露书》。书里有这样的文字:“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到明末清初,烟草已与酒、茶一样,成了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清顺治六年进士方孝标谪戍今黑龙江的宁古塔时,就曾用当地种植的烟草款待来客,并在《吃烟》诗中称,“塞俗如同麻麦收,翠茎红蕊种三秋;沙畦薰焙传方法,上炕宾朋当款留。

从史料上看,古人对烟草的嗜好甚至比今人还严重,这或许与古人对烟草的过度迷信有关。古人并不仅仅把烟草看成是“提神”之物,而是作为一种“特效药”。

烟草在进入中国的同时,还传入了一个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时,吕宋岛上淡巴国公主死后,被弃于野外,不成想,她在闻到烟草的香味后竟然苏醒了过来。从此,被译名“淡巴菰”的烟草又有了神奇的名字“返魂香”。

明末人姚可成辑《食物本草》中还有一观点,认为烟草能“当饭吃”,称“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