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谋发展 团结奋进谱新篇

24.11.2015  19:16
 

  金秋,歌颂着收获、孕育着希望。十月的昌航校园,丹桂飘香、书声琅琅,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2013年以来,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服务行业和江西发展重大需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为驱动,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与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南昌航空大学掀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已经成为学校破解发展瓶颈性问题的时代选择,而学院,亦然。

  走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片忙碌的景象,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今年6月,校党委书记傅克刚来到学院调研,在听取该院工作汇报后,傅克刚书记连声称赞,并概括其有“四个好”--“好的基础、好的传统、好的队伍、好的班子”。

  近两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自身特色”这一主题,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学院目标不断奋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老中青同心协力齐抓教学

  教学工作是一个学院的中心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恢复“导师制”传统便是其中给力的一项!“导师制”的实施,给予了青年教师更多的锻炼与经验积累。一年的助教生涯里,新教师从批改作业、听课备课到考核合格独立走向讲台,在一个不落的环节中,青年教师收获了经验并付诸于课堂上、讲课间,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老带新,成效明”,学院充分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开设了“教学名师大讲坛”,邀请老教师们讲授从教心得和经验,青年教师公开课上,让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学院老教授周雅老师不但课上的好,而且担任学院督导组组长,她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学院  “教学名师大讲坛”第一讲便是周雅教授主讲,全院青年教师无不被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师德所深深感染。艾云龙老师是江西省教学名师,尽管已从教30年,但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一丝不苟,认真备课,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最前沿的知识不断地补充到自己的教学幻灯片中,同时积极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学院还切实开展系部教学法活动,恢复全系教师到课堂上听课的传统,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场进行讨论,有问题当场指出、有建议直言不讳。另外,学院改革了教学奖励办法,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职业道德量化考核,要求必须有担任班主任的经验,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这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下来,学院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风气更加浓郁,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大“练兵”,进而教学大“阅兵”,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各级别教学比赛,先从内部评比选拔,然后再到省校参加比赛。近两年来,学院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2项,1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5项;学院教师多次在省级、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如欧军飞获得江西省青年教师比赛三等奖,此外还涌现了崔霞、王春霞、谢小林、欧阳德来、徐海涛、李喜宝等一大批优秀青年老师。

  “万里鹰老师是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梁红波这样评价万老师。的确,课前精心准备、理论结合实际,这才有了同学们口中“讲大家爱听的、听得懂的课”、同行口中“课程生动”的赞誉。除了日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万老师还坚持教学研究,他的多媒体课件获得全国大学生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校文科组二等奖,2014年主持的材料学专业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多媒体课件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校理科组二等奖。在学院,像万里鹰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矢志不渝。

产学研协同打造科研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关键,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学院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增强科研实力,目前,全院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51人、在读博士8人,占全体教师73%左右。

  人才引进带来的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字增长,更是学院科研氛围和实力的增强。近年来,学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引导和自由组合,形成了5个学科团队和稳定的学科方向,学院一半以上的教师加入其中,他们笑称这为“找到了自己的科研组织”。团队的组建、力量的联合、专业的融合互补,共同攻克科学难关、协力破解项目难题,这套“组合拳”为学院学科和科研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学院超过80%的科研经费和成果均出自这5个学科团队,真可谓“重拳出手、合力击破”。

  科研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同样适用,学院深谙其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院领导带领学院科研骨干先后到广东江门、惠州,江苏无锡、盐城,浙江宁波,江西赣州,中航洪都集团,景德镇直升飞机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集团等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和科研对接。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院鼓励博士到国内外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有6位教师到国外进修,8名教师在国内攻读博士后。专业的累积,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还应体现在工程实践能力上。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选派20名博士赴北京航材院、株洲南方航空动力公司、洪都航空集团等航空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选派3名博士到江苏挂职科技镇长,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也架起了合作交流的桥梁。“走出去”的举措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他们说,在和企事业的接触中更为了解了当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也更坚定了“沉下心来创新研究,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决心。

 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全院教师作国家基金申报以及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讲座,并对青年教师的基金申报书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院教师每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很高,申报数量在40项左右,申报成功数量稳定在8至10项。学院青年教师刘俊伟在今年2月份病重住院的情况下,在病床上完成了两项国家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并成功获批一项青年基金。

  基于对科研的热爱与执著,学院一批科研骨干为了学校和学院发展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是标杆更是榜样。老教授杜楠、周贤良等无论寒暑假还是节假日大部分时间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出差航空企业。近几年杜楠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为成飞、沈飞等航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正是在一批老教授的带领和引导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涌现出一大批科研骨干,如刘光明、欧军飞、薛名山、徐吉林、叶志国、马胜灿等,其中刘光明老师对科研有独特的理解。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眼界宽阔、知识面广才能够将科研转化到运用中来。因此,他主张把学生带到科研中去,从谈判、投标到具体的科研步骤,系列的训练链条让学生思维上得到提高,也能够把“科研圈”做起来,构成完整的科研生态系统。

  据了解,学院近年来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不断,其中获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防研究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项,省部级项目4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0项,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5000多万元,人均经费排在学校各学院第1位,此外,高水平论文和获批授权专利数量亦显著增加。

立德树人桃李芬芳满园

  今年夏天,95届热处理专科班和96届本科班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校友回到了母校,走一走  、看一看,感触良多。在座谈会上,他们深情回顾了大学校园生活,特别提到学院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管理让他们终生受益,衷心感谢母校的培养。

  学院以学风建设为龙头,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以班级建设和宿舍管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

  在学风建设工作常态化基础上,学院院领导分别联系一个班级并深入其中与学生们座谈,了解动态、关心冷暖;加强对班主任管理,制定了班主任量化考核标准,在年底进行了优秀班主任评比,并向全院教师公布;在奖学金评定中打破班级限制,按专业进行评比,从而调动班级之间相互竞争,促进学风好转。同时,学院在对成绩差和留级学生管理方面下大气力,一方面设立学习进步奖学金,大大激发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留级学生教育,与每位留级生和欠学分较多学生的家长密切电话联系,联合家校两方力量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清考率在全校工科学院中最低,而近几年来的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考研率在20%左右,均位于全校前列。这一“”一“”,不是简单的数字、不是冰冷的曲线,而是靠着学院“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理念,靠着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靠着建章立制、制度管人。

  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通过举办材料文化大讲坛、党建知识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学院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制订实施了《学生党员发展量化考核办法》和《学生党员实验室安全巡查制度》等,把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建设研究教学型学院的明确目标,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明确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一系列的行动,让学院不断在深化改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自己的特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学校建设发展的东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定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怀揣更加充实饱满的自信,迈出更加扎实有力的步伐。(舒越 王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