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明:群众路线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10.10.2013  17:53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赵爱明

江西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爱明(中)在调研中。 资料图片

    破解组织工作一些老大难问题的“金钥匙”是什么?基层群众对组织工作意见和建议有哪些?引领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结合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五访纳谏”的安排,见缝插针,到部分地市、县区和省属企业进行专题调研。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听一路想,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创新不是提口号,更不是玩文字游戏

    革命摇篮井冈山是这次调研的第一站。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聆听革命烈士事迹,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课,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特别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这八个字,让我醍醐灌顶、深受启迪。

    来到江西工作,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岗位、全新的目标,如何开局、从哪入手、怎样做好?井冈山精神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好群众路线,善于改革创新,推动全省组织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调研座谈中,一些基层同志反映,现在上面抓工作存在“求首创不借鉴、重创新不继承、树典型不推广”现象,口号多、花样多、抓手多,基层有点应接不暇,而像“三会一课”、“民主评议”这些长期以来实践证明了的好制度、好做法反而坚持得不够。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深入思考。

    我想,任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创新并非要重新洗牌、转换频道或者推倒重来。一些干部到了一个新地方,就热衷于提新口号、出新思路,喜欢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觉得这样自己才有水平。其实这不叫水平,这叫折腾。我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着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完善、在突破中提升。

    结合这次调研,我也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得不到基层的认可,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玩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求实际成效。事实上,创新不只是一种创意,关键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注意总结经验,搞好顶层设计,防止“盆景效应”,真正达到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的目的。这样的创新,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欢迎和支持。

     没有私心,再复杂的问题也会简单

    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是组织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这次调研的重点内容。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上饶市推行部长约谈制,主动接触干部、了解干部、识别干部、关心干部,使跑要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南昌市采取“四看一听”的方式考察干部,对干部的德才和业绩掌握得比较清楚;吉安市实行“先推后考”的方式,较好解决了“会干不会考、会考不会干”的难题,等等。这些举措,都实在管用、也有成效。

    有人说,选人用人对组织部门来说,压力大、难度大、风险大。的确,要做好这项工作不容易,关键是看有没有私心作怪,能不能做到公道正派。有了私心,再简单的问题都会复杂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没有私心,再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调研时,有的市、县领导反映,现在用一个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多少都会有些议论。这实际上是个公认度和公信度的问题。要做到大家都觉得一个干部放的位置合适,都对这个干部的使用满意,难度很大。因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看干部,就会产生不同的公认度。公信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操作规范、工作透明、群众参与、决策公正的程度。只要我们心底无私、公道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不搞暗箱操作,把操作晒在阳光下、摆在桌面上,经得起别人说,我们的工作就自然有了公信度。

    当前,全省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部门服从全局、服务大局不是一句空话,而要按照习总书记讲话要求,紧扣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公道正派,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把那些踏实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拔上来,不让“默默无声”的干部长期“默默无名”,努力打造江西干部实干品牌。

    不能只出题目不做作业,只压担子不讲关爱

    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这次调研过程中,看到基层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老大难”问题,如,基层党组织覆盖不广、活力不足,村级活动场所简陋破旧、经费紧张,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党性淡化、作用退化等等。面对这些难点问题,我们不能只出题目不做作业,只提问题不找办法,而要下大功夫研究,下大力气破解。

    问题出自基层,问计源自基层。井冈山市推出“党员网络号”,组建党员网络“红色根据地”;九江县沙河街镇东风村推行村民事务理事会,有效破解了“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处议事”的难题;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党支部建在车间班组上,展示了“党建出生产力”的新成效。我们破解组织工作中的难题,就需要这样勇于正视难题,保持一种韧劲,善于抓住切入点、找准突破口,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发展的“主心骨”和服务群众的“顶梁柱”。只有这样,党的建设的高楼大厦才有更深、更牢、更扎实的根基。

    基层干部负担重、压力大、待遇低,也是困扰多年的老问题。一些乡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反映,现在基层干部有“几忧几盼”,忧的是社会不理解、群众不信任、上级不关心,盼的是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心声。我们既要严格管理基层干部,又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只要基层干部不是因为以权谋私造成的失误,不是因为工作不负责任、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问题,不是因为违法乱纪、瞎干蛮干导致的问题,就应该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要坚持“好事要让基层干部做、好话要为基层干部说”,为基层干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做到工作顺利时不揽功、工作困难时不推责、工作失误时不诿过,缓解基层干部的压力和焦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的瑕疵,也会毁掉99%的努力

    在基层调研时,经常听到一些地方领导反映信访维稳的压力很大,“怕出事”的心态很强烈。我觉得,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事件、恶性事件,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于我们的干部作风不够实、不够细,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因为一项工作如果做好了99%,还有1%的瑕疵,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有的甚至还会酿成大事。

    改进作风无小事,群众利益是大事。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就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特别是要把那些群众最期盼、最紧迫的利益问题,一个一个看在眼里,一桩一桩记在心中,一件一件抓在手上,做到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不留“尾巴”,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在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上,探索了一批有特色的载体,如南昌的“民情家访”、赣州的“干部三送”、上饶的“百姓档案”、宜春的“金牌调解”等,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这些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完善起来,坚持下去,扩大实效,巩固长效,真正把教育实践的答卷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的心坎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严谨细致的作风,也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是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带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因细微而不屑,不因细节而不顾,不因细小而不为,见微知著,由小见大,精益求精,做到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始终走在教育实践活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