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被指知识背景不足 回应称思想方法更重要

30.11.2013  00:17

易中天生活照。解飞供图

随着《百家争鸣》将于12月初出版,《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一篇章收尾。果麦文化供图

学者易中天今年宣布要写36卷的《易中天中华史》,分六个篇章出完,消息一出惹来众多质疑。目前该系列第一篇章的前五卷《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已陆续上市,即将于12月初发布该篇章最后一卷《百家争鸣》。近日,易中天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自己写“中华史”在学术上已经比较严谨,别人的质疑来自于不明白他的写法并不是传统写史的“那一套”。繁忙中他多次感叹自己目前时间太少,计划减少社会活动,“明年我会放慢脚步。

聊中华史

历史创造历史本身

用5到8年时间完成36卷本的“中华史”,易中天说自己并不是在写历史教科书,“一般中国通史要写到的我可能不一定写,他们怕漏掉什么,但你什么都不漏就等于什么都没说。

范文澜等老一辈历史学家曾启迪易中天的写作,但他称他们也有一些陈旧的历史观,受到被曲解的唯物史观的影响,“比如决定历史的动因,那时喜欢讨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历史创造历史本身,有其内在逻辑。

易中天称写史时不会像一般历史学家一样来看历史,会用哲学的思辨眼光来看,“我更重视逻辑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就是指从这个时期到那个时期,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上的关系,我会把这个线索理出来。

文明求同文化存异

易中天反对“以论带史”,但他认为写史需要“史观”,需要全球视野。书中可见易中天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视野。谈文化,易中天认为中西最大区别为西方是“个人意识”,中国是“群体意识”。

在未出的篇章,易中天说自己有几个比较:“第二部有一个重要的比较就是汉帝国和罗马的比较。罗马前五百年是罗马共和国,后五百年是罗马帝国,分界点是安东尼到屋大维,这个时期正好是王莽称帝。

易中天表示:“文明应该求同,文化可以存异。”他认为“独立、自由、平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也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写作难题

材料的取舍必须心狠

不用老一辈历史学家的方法写通史,易中天要把自己所说的“3700年中华史”进行材料的取舍,这是写作中最难的部分。谈及此,易中天摇摇头说:“可惜了,没那么大容量就必须心狠,很多好故事用不了。像毛遂自荐我都没用啊!

单就《百家争鸣》来看,易中天的“取舍”也有他的道理,他没有为老子专写一章节,在他看来只有哲学系教科书才会面面俱到,“读者会想\"老子关我什么事\",讨论诸子争论的是什么问题才够吸引人。”

易中天说,写这系列书时会比较严谨,如果观点并非自己的,一定会按照学术书标准做注解,“我不会剽窃,这是职业道德”。他认为书中注解够详细了,“我跟最严格的学术书唯一不同的是,人家要标出引自哪个出版社,几版几页,我用不着那么详细。”易中天称他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在正文部分注那么详细会吓跑很多读者,他就不看了。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