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星:当老兵远去,我们怎么找回记忆?

26.08.2015  09:37

  2015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意义不凡的一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整整七十年。七十年里,我们的祖国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蜕变,如今早已从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阴影中走出来,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

  如果说战争是刻在国人心里的一道伤疤,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是否会渐渐淡去,直至彻底消退?七十年了,当年那些扛过枪、杀过鬼子的抗战老兵都相继离开了我们,少数健在的也都已是耄耋老人。终有一天,所有亲历过这场战争的老兵和幸存者都将离我们而去,那时,我们的后代又要通过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将怎样看待那段历史?

  八零后的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村里的许多老人都经历过那场战争。笔者也偶尔在茶余饭后听老人们谈论那些战火硝烟的日子。谁谁家的老头子当年被“小日本”打死了,村东头的大坡子曾经被活埋过七八口子人……老人们有意无意说出的那些事总是那么震撼心灵。

  还记得村里有一位叫姚长宝的老人是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他。在抗战时期,他是村里的民兵队长,“杀过的日本鬼子无数”,村里人提起他都会这么说。据说他还出席过我党在延安举行的抗日民兵英雄会,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似曾在笔者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邀请姚长宝老人参加了我们的“国旗下讲话”,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打鬼子的故事。

  还记得那天早上,当我们这些孩子听老师说姚长宝老人要来给我们讲抗日故事,一个个开心得直拍手。因为我们觉得,英雄的故事一定很精彩。然而,当老人的讲话结束时,却没有人鼓掌,也没有人说话。因为对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了解那段残酷的历史,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英雄”二字的沉重。“都是被日本鬼子逼出来的,他们的凶残逼得人活不下去了,我就带着这帮民兵,跟他们拼了!”“没想到,杀了那么多鬼子,我竟然活下来了。”“有一次鬼子把咱村一帮人赶到河边,淹死的淹死,打死的打死……

  直到今天,姚长宝老人早已过世,他的那些话笔者仍然记忆深刻。可以说,那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笔者而言是一次抗战历史的深刻启蒙。如今,当看到众多抗日剧中英姿飒爽的英雄时,依然会想起姚长宝老人。只是,心里总会有那么一点挥之不去的违和感。电视剧里的英雄都是头上带着光环的,而现实中真正的英雄,却是血和泪铸成的。他们并非真的不怕死,他们只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死去,而做出了不得已的抉择。

  不久前的一天,笔者在小区里看到两个学龄前的小男孩正在嬉戏打闹。一个孩子突然蹦到另一个孩子的面前,手拿水枪对准对方,满脸神气地说:“八嘎!不许动!我是日本鬼子!”——看到这一幕,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孩子是天真的,他们还不懂得战争意味着什么,以及“日本鬼子”意味着什么。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个个抗战老兵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后代将距离那些原汁原味的史实越来越远,我们该拿什么拯救这份沉痛的民族记忆?

  湖北一名92岁的抗战老兵杨本模,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畏死,不贪生,活着的意义就是口证历史。”记忆需要传承,顽强的革命精神更需要传承。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故事,鲜活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与壮烈,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是多么地来之不易。要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不仅仅是老兵们的事,而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

  如今,抗战老兵“口述史”已进入了抢救性记录的阶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倾听老兵故事,传扬老兵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下一代,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永不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