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春秋战国有雏形 “桃梗”是最初的春联

10.02.2014  19:11

核心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春节的雏形。当时兴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联。

古代春节习俗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古代春节:春秋战国有雏形 “桃梗”是最初的春联》

  先秦

  拜年嗑写在桃木上

  过年引语:万寿无疆;丰年多黍多稌。

  过年特点: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农耕社会,人们渴望丰衣足食。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春节的雏形。当时兴起的“桃梗”就是最初的春联。《淮南子》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这也是当年的拜年嗑。

  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春秋《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大意是,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共品尝。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大杯擎过头,高声齐祝寿无疆!

  还有一首《诗经·周颂·丰年》,吟咏年终庆祝丰收的礼仪活动:“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

  《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接近。一般人们都把西方圣诞节比为中国的春节,其实按着庆丰收和驱鬼的双重意义演变,中国的春节更像西方的万圣节。

  《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欢庆活动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