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惠“三农” 赣州“三下乡”活动综述

24.01.2015  12:13

春风化雨惠“三农

——赣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1月17日晚,寻乌县城北广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歌舞声、喝彩声和掌声,该县“百姓舞台——我要上春晚”系列活动之春晚节目选拔大赛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小到五六岁的小朋友,大到70多岁的老年人,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拿手才艺征服现场观众。“真过瘾,尝了一回做明星的滋味。”参赛选手赖彩名兴奋地说。

    流动舞台车开到村头,科普知识送到田间,义诊药箱背进边远山村……近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如暖流般淌过赣南农村的广阔田野,持续不断的热潮温暖了数百万农民的心窝。“三下乡”为了谁、带来什么、留下什么?实践表明,“三下乡”是新时期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为了谁

    ——为了农民的微笑和大地的丰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回溯历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20年前应运而生。

    没有亿万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循着这一思路,1995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起文化下乡活动,收到很好效果;1996年底,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个部门把文化下乡进一步引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在此过程中,赣州“三下乡”活动的主办单位也从最初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科技局、文广局、卫生局等12个部门,在《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与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省级有关部门来赣州开展“三下乡”,服务“三农”渐成风尚。

    2014年1月,科技部农村司副调研员霍季春被选派到赣县挂职开展对口支援。针对当地产业科技需求,霍季春积极牵线搭桥,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赣州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获科技部批准认定,赣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12月29日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视频答辩,赣县当年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652万元。

    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在赣南植根沃土,不辞辛劳,赣州“三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个方面,而是扩展到送理论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法律下乡等多个方面,赣州“三下乡”活动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如今,在赣州,“三下乡”的实践者们不但带着知识、带着设备、带着技术下乡,更是带着感情下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赣州市卫生局在“三送”工作中,派出局机关41名党员联系315户农户,开展专家义诊、免费体检等志愿服务惠及群众1100余人次,当地群众感动地说:“看到他们,我们心里暖暖的。

    带来什么

    ——带来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

    “大棚辣椒、黄瓜如何种植?

    “怎样提前发现苗木有没有问题?

    ……

    在2014年5月的一次“三下乡”活动中,农业专家陈春秀来到瑞金市沙洲坝镇一个蔬菜基地,刚一下车,就被农民朋友们团团围住,请求释疑解惑。村民林兵高兴地说:“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农民需要的,可帮了我们大忙。

    文化、科技、卫生,是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由于各种原因,我市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缺医少药、信息闭塞,很难欣赏到高水平文艺演出。听说市里的医学专家来义诊,兴国县高兴镇蒙山村70多岁的村民李三生一大早便来到义诊现场,经过专家耐心细致地诊察,终于找出了多年头疼老毛病的症结所在。

    短短几年间,赣州“三下乡”为何蓬勃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抓住了农村各项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用农民自己的话说,“三下乡”要啥送啥,号准了咱们的脉。“以前养鱼靠的是一次次‘栽跟头’吸取的经验,经过科普培训,学会搞科技养殖,尽量少‘栽跟头’。”赣县江口镇养鱼专业户王生泉的一句话道出了农民朋友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和对科技下乡活动的喜爱之情。

    与时俱进,传递社会正能量,也是赣州“三下乡”亮点之一。2014年,结合如火如荼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赣南采茶歌舞演艺有限公司围绕这一主题,精心创作文艺节目,为各地百姓送戏146场,在给农民带去欢乐的同时也普及了教育实践活动知识。在章贡区开展的社科道德大讲堂活动中,全区共有100多座老祠堂成为核心价值观传播主阵地。

    发展农业产业,是广大农民最关注的问题。会昌县农业、气象、科技等部门联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特色农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已形成各类特色乡镇19个,特色专业基地100多个,促进了农民增收。“种植茶树菇每天利润在1000元以上,收入十分可观。”该县文武坝镇磊石村菇农罗桂祥盘算着,2014年实现了年产值80多万元。

    植根沃土,硕果累累。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三下乡”播撒的种子正在赣南大地开出文明和谐之花。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科技部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20次,培训农民达23万人次;全市农村免费电影放映55545场,观众731.3万人次;送戏下乡3735场次,观众146.2万人次;乡镇自办文体活动2884场次,参与群众74.7万人次。

    留下什么

    ——为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服务队

    1月15日,安远县采茶艺术传承中心主任赖永桂在孔田镇上寨村演出结束后,来不及休息、卸妆,便马上召集村里的文艺骨干,手把手地开展表演技巧指导。“我们走到哪,就会把指导培训带到哪,目前已在乡村培养了30多支文艺队、200多名‘乡土艺术家’。”据悉,该县成立各类民间文艺团体80多个、成员2400余人,民间文化从业人员增至560人。

    为农村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队,已经成为了赣南各地的共识。

    “你们什么时候再来?”曾几何时,每当下乡的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来到农村,都会遇到农民提出这样的问题。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水平,最终还取决于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大村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唤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

    因此,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这项民心工程愈发显示出勃勃生机。

    赣州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完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在乡村造就了一支支“永不走”的本土文化科技卫生队伍,实现了“三下乡”向“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的转变,促进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升农村医疗工作水平,市卫生局选定的各支援医院不但选派了大批优秀人才下到农村支援,更注重培养农村的医疗卫生人才。各地由各乡镇卫生院定期组织乡村医生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和业务知识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使农民群众能切实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2014年,全市共组织13期98名学员完成了全省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共举办科技专题讲座(培训)1129场,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材料617600多份。“田间授课又开讲啦。”深冬,在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村民涂二林的吆喝声中,村民们自带小板凳,纷纷赶到银杏苗木种植基地听“土专家”曹义美讲解冬季银杏苗木管理知识。

    “三下乡”带动民风、社风悄然转变。2014年入冬以来,章贡区组织十大群众艺术团和老年合唱团、妇女腰鼓队走村串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科普宣传活动,各地乡村呈现学文化知识的增多、钻研科技的增多、遵纪守法的增多,搞封建迷信的减少、大操大办的减少、偷盗赌博的减少等“三多三少”的喜人新景象。(记者刘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