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不打小孩日” 请呵护好你家的儿女

30.04.2015  16:47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赵新明) 今天是世界第18个“国际不打小孩日”。数据显示,84.79%的儿童家庭暴力案件为父母施暴,我市遭遇过不同程度家庭暴力的学生比例为23.9%。记者走访调查发现,相当部分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并承认自己有过暴力行为。记者从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获悉,以监护权转移为核心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其相关指导性意见拟于今年内出台。这也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不再属于“私事”,而将受到全社会监督。

  我市未成年人遭“家暴”比例近1/4

  “不许打小孩日?还有这种节?谁设立的?”当听说每年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时,孩子已上3年级的市民曹先生连连发问。

  “我家的是个男孩,调皮得很,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曹先生认为,这种“舶来”的节日,并不一定每个家庭都适用。“我小时候,一天挨一顿揍很正常。” 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高先生,也认同曹先生的看法。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此前对我市10所学校1300名学生展开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身边家庭暴力比例达23.9%。

  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调研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会有“真想离开这个家”、“不想上学了”等念头。

  儿童家暴影响智力、诱发犯罪

  有统计数据显示,84.79%的儿童家庭暴力案件为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占到74.75%。记者从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了解到,儿童家庭暴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儿童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或实现目标任务,让父母感到不快;二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将法律法规的抚养义务当成人身依附关系,将子女视为私有财产,并不认为儿童也有人权,认为父母有权力打骂,如没造成严重伤害都应属于合理范围;三是一些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宣泄情绪或减轻压力的工具,只要行为稍有不对,就成为被惩罚的导火索。

  发生在少年儿童身上的家庭暴力,犹如黑暗,吞噬着孩子的健康。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研究发现,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打骂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却抹杀了孩子的远景发展能力、快乐发展能力。

  据市妇儿健康中心调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有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动因。

  儿童家暴“发现难、起诉难、救助难

  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张小梨告诉记者,由于家长对儿童权益保护意识淡薄、司法干预薄弱等因素,儿童家暴面临“发现难、起诉难、救助难”等实际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多数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上,比较笼统、分散,缺乏具体明确的细则,不具可操作性。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民政部、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门已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相关指导性意见拟于今年出台。其核心在于通过行政与司法相衔接,实现对监护人监护权的转移。

  此外,面对“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缺少及时发现渠道”的现象,张小梨建议,应在更高层面建立强制报告儿童家庭暴力制度,要求学校、医院、社区等与儿童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人员,在发现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时,有义务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配套建立受虐儿童心理评估及后续辅助治疗制度,鼓励民营福利院、NGO组织等机构和志愿者为未成年孩子提供各种后续服务,包括心理、生理、法律、教育咨询等。

  专业人士提醒,如果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针对儿童的施暴行为,请拨打110报警,或拨打83140909(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咨询服务热线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