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是谁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了小烟民?

01.06.2015  10:40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人人网日前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一项吸烟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第一次吸烟是在初中,他们大多是受好奇心驱使。调查称,从小学开始把吸烟当成习惯的“90后烟民”占14.3%,从初中开始养成吸烟习惯的比例占42.9%,从高中开始把吸烟当习惯的占28.6%;而从大学才开始养成吸烟习惯的则占14.2%。(5月31日《北京青年报》)

  不难看到,调查的这些大学生烟民中,超过六成的人上高中前就开始吸烟了。可以说,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年龄越小吸烟危害越大。不仅损害身体、影响学习,更严重者还会玷污他们的心灵。那么,是谁把这些中小学生“培养”成了小烟民?笔者梳理了一下,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来自“身边人”的诱惑。父母和老师从来都是孩子的“引路人”。青少年吸烟的第一影响无不源于父母和老师。家长陶醉吞云吐雾,孩子不免跃跃欲试;老师嗜好吸烟,学生免不了模仿。正如一位初中学生说,父亲每当吸烟时,他都会好奇地盯着,父亲有时便开玩笑让他吸几口,久而久之便上了瘾。

  来自“虚荣心”的驱使。人们常说,“烟瘾好控,心瘾难处。”很多时候吸烟者是“心魔”在作怪。正如一份报告称,许多“学生烟民”被问到吸烟的原因时,最常用的字眼是“很酷、很帅、有型、很闷”。他们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男子汉气派,而相互递烟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礼节。

  来自“大环境”的误导。《2014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指出,鼓励并吸引青少年吸烟的外部因素广泛存在,比如六成吸烟学生可在学校周边买到卷烟,八成学生购烟未被拒绝。近日,《法制晚报》记者与某小学学生一起,在北京街头向20位陌生成年人“借火”,结果有13人直接同意,仅一人拒绝。有了如此不堪的外部吸烟环境,青少年又怎能“独善其身”?

  来自“烟文化”的鼓吹。“烟文化”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人情世故的象征,土壤相当深厚,除了现实中一些人通过烟草来打点关系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等发布烟草广告,以及影视中的吸烟镜头等,都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烟民低龄化的严峻现实,亟须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一方面,要教育青少年充分认识吸烟的危害,自觉远离烟草、抵制吸烟;另一方面,要硬化公共场所禁烟措施,强化吸烟者自律意识,让不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烟,成为一种共同墨守的规则;再者,要对私自给学生售烟、擅自植入烟草广告、随意播放吸烟镜头的商家和媒体给予严厉打击。如此,才能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让他们在清新无烟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