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交通成本已经成为发展瓶颈

10.04.2014  11:19

本报前天以近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密云县溪翁庄镇东智东村有500多亩香椿,欢迎城里人去采摘。

报道说,这个村距离密云县城不到5公里,但交通并不方便。究竟如何交通不方便,我没有实地考察,又没有见到介绍,不好乱猜。但报道中至少两次提到交通不便,当地交通部门应当去搞一点调研,认真加以解决。

全村300多户农家,大约种植500多亩香椿,每年能够产出六七万斤的香椿芽。凭我的想象,六七万斤香椿芽,一家吃一斤的话,也不过六七万个家庭就吃光了。这点东西,不用拿到京城里来卖,在密云县城还不一销而光。看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村民除了到集贸市场去卖,到密云县城去卖,还到顺义石门、怀柔县(区)城去卖过,居然仍然卖不掉。也许香椿芽上市的季节,整个市场供应量是比较大的,远远不止东智东村一地六七万斤香椿芽。类似香椿芽全市产量这类数据,我估计是没有人进行统计的。所以,农民是不可能事先根据统计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面积,只能“事后诸葛亮”,卖不出去后才减少种植。一旦大家都减少种植,市场上香椿芽供应紧张,价格看涨,又回过头来重新种植香椿。大多数农产品,基本上都是遵循这样的市场调节规律,还不能够做到有计划地种植和销售。

这几年,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城里人周末到京郊农村去休闲度假、游山玩水的日益增多,农民们非常欢迎城里人来采摘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一是价格合算,比卖给大量收购的中间销售商可能更高;二是自己省时省力省交通成本,这一块成本都由来采摘的城里人负担了。惟一的问题是城里人不能保证年年按时按季按规定价格来采摘,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今年看了报道,城里一批热心的采摘人把六七万斤香椿芽一买而光,明年、后年就说不好了。

老实说,采摘经济只是对农民有利的一种销售方式。仔细算账,到农村采摘的成本相当昂贵,远远超出在城里菜市场去购买。如果不是到郊野游玩,搂草打兔子,捎带着搞点采摘,专门采摘大概是并不经济的经济活动。从京城跑一趟密云,来往高速路收费,加上汽油钱,不计算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倘若只买一二斤香椿芽,每斤50元大概打不住。城里菜市场里一斤也不会这么贵吧。

交通不便制约着农产品销售,交通成本过高同样也制约着农村采摘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大力发展廉价而便利的交通,像现在这样的高价路交通模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整个经济这盘棋是一盘死棋,除了高价路部门之外,谁都活不起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