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从“泡面男生”看媒体标签化癖好
福建高三男生被美国名校录取,录取理由:狂爱吃泡面——这则新闻最近不胫而走。有人调侃:我还狂爱打网游呢,哈佛能不能录取我?其实,就这个学生超高的标准化成绩而言,拿到排名三十开外大学的录取,压根不意外。有网友真相了:如果成绩不够,就算你吃过火星的泡面也不会被录取。
媒体刻意淡化了该同学的学霸特质,只拿招生官来信中提及泡面的美式幽默大做文章,又一次证明,咱对这类贴标签式新闻有特殊癖好。西方嘛,早有愉快教育的标签,也确实对有个性的学霸情有独钟,于是曾经热衷报道高考状元的媒体,如今有了新的乐趣:某生喜欢用可乐炒蛋录了常春藤,某生酷爱游戏一路玩进斯坦福……
事实上,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甚至惨烈,美国著名高校的录取大战一点都不比中国高考逊色,甚至在考试的严苛及“品种繁多”方面犹有过之,SAT1、SAT2、ACT、AP……累计起来考十几、二十门并不算稀奇,同时还得八爪鱼般拥有近乎专业水准的特长、超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甘于奉献的义工经历,当然申请文书中最好顺便再吃吃泡面之类,娱乐一下招生官们疲惫的眼眸。结果呢,录取的学霸也吃泡面,却在新闻中演变为吃泡面比学霸更受美国名校青睐。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呢。
标签式新闻比比皆是,一些是出于善意,如汶川地震中,可乐男孩、敬礼男孩一夜成名,幸存者某个有趣的细节,被放大后,客观上冲淡了浓重的悲恸氛围。也有一些标签,出于因循和刻板的惯性思维,并且下移到孩子们笔下:春天只能是美丽的,不能是传染病流行的;老人只能是慈祥的,不可能有暴戾无理的;老师只能是辛勤的园丁,不会有靠补课和卖教辅赚钱的……你要反着写,必定算成“跑题”甚至大逆不道。据说洋高考SAT中有一科叫做“批判性阅读”,这颇值玩味。阅读居然贴上“批判性”标签,那我们孩子的阅读写作,该如何归类呢?不妨名之为“揣摩性”阅读——但凡考阅读理解,出现“你认为这段描写说明了什么”,千万不能天真地把“你认为”写上去,而是得揣摩出题人是怎么“认为”的才行,否则你的分数会死得很难看。
因循揣摩的结果,小时看老师的眼色,及长则看长官的眼色,如何能栽培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标签式新闻的大行其道,也是揣摩读者口味、满足猎奇欲望的结果。媒体手拿各式弹眼落睛的标签,往新闻事件上贴膏药,一叶障目,用懒惰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去套、去粉饰纷繁复杂的现实。浸润于这样的思维模式,一些人还真的以为我们生存于一个标签化的世界,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一切都泾渭分明得不容置疑。比如清明就是扫墓的,忘却了那也是个沐浴健身郊游的运动节;比如PX项目必定是害人的,没耐烦弄清它究竟是什么便人人喊打;甚至连职业都可以贴上各种标签,商必奸、医必庸、官必贪,奈么好来,弄到打医生打得手滑、打得理直气壮,打到医学专业乏人报考,将来谁来给咱治病?
还是歇歇脚,定定神,撕掉标签,直面真实、多元的现实世界,别用一叶障目愚己娱人了,好么?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