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法治激励善举制度守护良知

26.11.2013  14:07

本周网络舆情呈现较为趋缓的趋势,重点关注社会话题。舆论持续热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振奋人心的改革,更关注何时推出落实的“时间表”。网络舆情则再一次聚焦“帮扶老人”的社会性话题,四川达州“讹人老太”和陕西西安“抢座老人”形成舆论热点,引发了社会化媒体中针对“坏老人”的舆论关注。

用制度守护敬老良知

本周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达州三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事件,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四川达州警方回应小孩扶老人被诬陷:老人系自行摔倒”。相关话题成为本周热点话题排名第一位,互动社区中有至少100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10万条网民评论。

针对网络曝光“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达州市警方迅速展开调查,证明伤者蒋氏系自己摔倒,并认定蒋氏母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对蒋氏行拘7日,对其子行拘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这起老人讹诈的处理,其警示意义让网民拍手称快,媒体在梳理了近年扶老人的“寒心事”后称赞这次是用法治激励善举。《京华时报》评论认为此次惩戒达州老太,就是对以往法律失灵进行的一次纠错,就是法治在传统文明方面,释放出的制度善意;事发地所在的四川《天府早报》评论也认为应该“让讹诈者付出法律代价”,媒体认为道德约束并不是对所有人有效,闯过道德的底线,必须由法律来规范。

在网络媒体配合“达州讹人老太”的新闻调查中,“80%网友称遇老人跌倒不会扶”的调查结果击穿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敢扶老人”成为了社会的一道暗殇。摔倒讹诈者屡屡得逞,使得负面事件的示范效应被网络空前放大,让本就很脆弱的社会信任雪上加霜。此次达州讹人老太被依法拘留是以法律的名义扶起被讹诈的童心,在未来,则需要用更完备的制度守护好敬老良知。

尊老与爱幼应是良性互动

与“达州老太”热点并列,本周西安“抢座老人”也成为网络舆论的关注点。网友@该是时候发布长微博,称和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车上班,一名后上车的老人向她们“索要”座位,觉得受到了侵犯,同事并没有让座,没想到老人竟然口出脏话,还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身上。

该事件经《西安晚报》报道后,网络讨论热烈,相关微博数超过十万条,话题相关舆情热度随之迅速攀升,相关网络新闻超过1500条。

公交抢座、跳舞扰民、讹诈学生”,舆论呼吁在尊老的同时,应严厉谴责为老不尊的现象。人民网评论认为只要求别人尊重,而忽视自己的行为举止文明与否,不但换不来尊重,反会招人讥笑。何况,让不让座,关乎个人涵养,却非必然的义务,硬要“暴力”索求,只会适得其反。即便老人,也不可倚老卖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老人更应有长者风范。《郑州日报》评论认为,老人坐在女孩身上与个别老人为老不尊有关,也与老人缺乏家庭关爱有关,为了寻找刺激而做出有损老人形象的事,当然,也有触犯法律的嫌疑,应由法律来解决。

尊老爱幼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共建尊重和信任才不会让善行落空。互联网放大的舆论事件一次次冲击“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堤防,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别恶性事件不应该成为行善的绊脚石,也不会改变社会向善的社会风气。建立尊老与爱幼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打开网上对抗的舆论心结。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