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擦亮璀璨的“明珠”

26.11.2014  12:39



图为御窑厂大门。(本报记者程万海摄)

  绵延不息的熊熊窑火,为瓷都留下了众多老窑址。这些窑址如同一顶美丽无比的皇冠,而御窑厂则是皇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目前,我市正以御窑为核心,把历代窑业遗址及重要文化遗迹纳入大遗址保护规划,以大遗址考古发掘、整体保护来弘扬文化精神,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使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在繁华的珠山中路,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照壁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的背后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制瓷窑场。11月20日,记者专程来到御窑厂采访,探寻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的足迹。

  绕过照壁,穿过朱门,走进御窑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侧新建的明御厂窑炉遗址保护房,紧挨着窑炉遗址的是复建的佑陶灵祠,新建的御宝斋和改建的御窑工艺博物馆紧随其后。东侧,绿树成阴,碑廊在静谧之中透着一股详和之美,漫步其间,神清气爽。

  穿过平坦的甬道,记者眼前顿时开阔起来,目之所及,绿草如茵。唐英广场前的绿地上,铜人组雕展示着督陶官深入御窑作坊的情景;远处的龙珠阁、御诗亭重檐飞翘,金碧辉煌,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记者发现,一支考古队正在遗址公园内进行考古挖掘,20 多名工人在三处工作面同时工作,秩序井然。旁边的一块绿地,被挖出的泥土快要堆成一座小山。

  “我们是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10月15日进驻御窑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在300平方米左右。”小李告诉记者,御窑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新中国成立后,较大规模地对御窑遗址的清理发掘就有5次,清理出明官窑11座,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御窑最新的考古发掘,目前还不便向外透露更多的考古信息。

  登上龙珠阁,记者发现,珠山北麓保护房抢救性改造工程也正紧张进行,工地上钢管林立,三台挖掘机正在现场作业,回填地基泥土,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我市陶瓷生产遗址共有151个,御窑遗址总面积13.1万平方米,其中核心保护区5.1万平方米,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聊起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市御窑遗址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祝松星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以御窑为核心的众多陶瓷遗迹,属于没有同构型的世界精品级文化资源,我市将御窑、涌山洞遗址、南窑村唐窑、王港五代窑、湖田窑等历代窑业遗址及重要文化遗迹纳入大遗址保护规划,文化部还专门出台了支持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8 项举措,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从国家层面大力支持景德镇大遗址保护,把景德镇培育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区。“2002 年,我市启动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2006年,御窑被列为第六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十一五重点大遗址;2010年,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立项;2013年,御窑厂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江西首个入选的全国大考古遗址。”祝松星告诉记者,御窑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国家、省、市先后投入5.27亿元进行遗址的保护与建设,除御窑核心区外,周边的彭家弄、毕家弄等窑砖里弄都将成为展示陶瓷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

  “建成后的御窑遗址公园,将成为一处集陶瓷文化传承与市民休闲旅游以及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于一体的秀美景观。到时候,御窑这颗瓷国皇冠上的明珠将更加璀璨夺目。”畅想未来,祝松星笑容满面。

   【记者手记】

  文化遗存,本身就是一本刻画着岁月的书,它记载着历史,见证着历史。

  千年瓷都景德镇,秉承“活态保护”的文化理念,按照“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的战略部署,对陶瓷生产遗址进行科学保护规划,将遗产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将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成功之路,取得了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我们翘首期待,景德镇大遗址保护早日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