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手工陶瓷制作技术面临“失传”

22.10.2015  06:54

今年瓷博会上,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制瓷技艺的现场表演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记者发现,从事这些手工艺师傅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0岁以上,手工陶瓷制作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局面。江西台记者马丽、景德镇台余忠彪报道:
【出现场音压混】
手工拉坯师傅王炎生生于1936年,10岁便开始跟父亲学习拉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已80岁高龄的王炎生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魔棒”,不到一分钟,一个标准瓷碗的雏形便从他的双手中拉出。这么娴熟的手艺,王师傅却感叹,收不到潜心好学的学生,此前他带的两个徒弟都纷纷转行:
【出录音】“不愿意学, 我教了个徒弟在北京故宫,搞研究了,还有个徒弟孙子,孙子现在不做了,开车去了。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57岁的徐国桢正在瓷盘上创作,他用笔勾勒出的图案生动逼真,他是釉上粉彩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瓷坛笔耕30多年的他告诉记者,他也遇到了无人可传的困境:
【出录音】“现在年轻人搞这个行业的少啊。
陶瓷手工老艺人现场表演制瓷技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又为博览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博览区的手工技艺并没有想象中的红火,甚至一度非常冷清,徐国桢说原因在于这个行业的入门门槛低,但上手门槛高:
【出录音】“本身这个行业一般的学徒要认真的起码要3-5年才能上手,一两年是不行的。
上手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技艺缺少社会保障,景德镇手工制瓷优秀传承人黄木和:
【出录音】“关键学这个没有工资,希望国家他们能把这个补助,提高一点就业人群。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发明和更新淘汰了很多原始技艺,这是无法逆转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陈平认为,传统技艺的保护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创新:
【出录音】“如何让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活在当下就是要符合当下的这种需求,审美的需求,现代人消费的需求,保护不是目的,而创新、开发、创意这才是真正的遗产应该保护的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