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03.02.2016  10:17

  冬雨顺着屋檐的四角,缓缓流进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中厅的天井,就像流进了岁月深处。在这所藏身窑砖里弄的明朝老宅里,500余箱元、明、清三代御用瓷器的碎片和数千件修复御用瓷器正静静地躺在天井四周逼仄的空地上。这里不仅存放着千年瓷都的根——从我国乃至世界最丰富、最珍贵的官窑遗址出土的地下遗存,更寄托了千年瓷都的魂——景德镇赖以对话世界的资本。

  困境将在不久后得到彻底解决。在距考古研究所直线距离不足千米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御窑遗址博物馆已通过五轮设计稿。建成后的新馆完全能满足展陈、保护、修复、研究和交流的需要。

  这一切,缘于去年3月的一封信。

  在这封写给中央的信中,谢辰生、宿白、耿宝昌,这3位94岁高龄、在中国考古界享有盛誉的文物专家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御窑厂遗址作为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其出土的十数吨、上亿片瓷片只能分散寄放在简陋库房中,不仅不能满足“多级分类、系列复原、考古研究”的需求,连存放和保护都很困难。

  这封饱含着对传统文化深厚感情的信,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修护。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以御窑厂遗址为主体的新一轮改扩建和维修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2015年3月23日至24日,省委书记强卫专程赴景德镇专题调研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他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御窑厂遗址提出了严格要求。强卫指出,御窑厂及其遗存是景德镇千年瓷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考古、艺术价值。要以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进一步加强遗址和文物安全保护力度,按照保护规划深入整治保护区及周边环境,完善保护设施、提升保护水平,守护好这方瓷文化的圣地。

  当年4月,由省市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领导小组成立,所有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御窑厂遗址保护项目进行研究和完善。

  当年5月,强卫赴国家各部委进行对接,争取到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在藏品保护、展品陈列等方面的帮助;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安排专项资金4.14亿元,支持御窑厂遗址博物馆和保护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建设。

  当年7月,我省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深入调研,摸清情况,科学规划,联合形成报告,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建设迅速启动。为将其打造成一流的工程,建设者们集思广益、虚心倾听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不断修正方案,从草稿到小样到大样,五易其稿。

  眼下,对保护区内的作坊、街巷、民居、商铺、会所、码头等6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整治和维护修缮正在进行,通过复原御窑厂内“待诏门”“师主庙”“东西辕门”等重要历史遗迹,展示元、明、清三代制瓷业的辉煌。

  申遗、安防、遗址保护区环境修复与整治、公园服务配套设施等项目次第展开,2015年底,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牌匾收入囊中。

  一手抓整治和修缮,一手抓研究和交流。去年,与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品宝库故宫博物院的“牵手”,为御窑的考古研究安上了“发条”——

  两地展开的联合考古发掘和出土陶瓷标本工艺科技检测,不仅探明了御窑厂作坊分工及布局,发掘了能完整反映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过程的遗存,还使五代至明清各时期白瓷以及彩色颜料的主要成分得以区分。

  一系列文物展成为御窑厂遗址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去年6月,“明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与故宫博物院明初官窑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御窑厂出土的60件明初瓷器与故宫博物院60件明初官窑瓷器藏品珠联璧合,引起轰动。

  5个月后,“御瓷归故里”故宫藏瓷文化展在景德镇市举行,展出故宫博物院珍藏明清御窑厂陶瓷珍品共180件(套)展品。

  今年,“景德镇近年来考古成果展”和“成化官窑对比展”又将走进故宫、澳门、台湾和荷兰,御窑展出的半径越来越大。

  对于未来,建设者们有更多的设想:将御窑遗址8公顷的一般保护区调整为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扩大到13.1公顷,以此为核心,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和陶瓷文化旅游集群,在未来5至10年,力争拿下世界文化遗产这张“世界文化名片”,让千年瓷都重新闪耀世界!

  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系着中国,一端通往世界。一个全新的御窑厂遗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梦想,正向我们走来。(记者 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