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90余处历史老宅期待修缮

16.04.2015  12:34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老城区内历史遗存众多。然而,记者近日在对一起重要历史建筑墙体开裂危及校园安全的现象进行采访时发现,尽管当前景德镇正在加大老城区的保护开发力度,但因为保护资金紧张等种种原因,目前,该市众多重要历史建筑,正面临着破损严重而又长期得不到修缮的窘境。

   历史建筑墙体开裂危及校园安全

  始建于晚清的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山南路何家洼11号古宅,是景德镇市政府认定的重要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外墙开裂有可能危及公众安全,该建筑近期引起了不少景德镇市民的关注。

  记者14日赶到现场采访时看到,何家洼11号古宅正面墙体与景德镇第六小学的围墙之间是一条宽度不足2米的巷道,现场不时有学生和居民从此经过,而房主已经在正面墙体上贴上了内容为“此房为危房,请行人注意安全不要靠近,后果自负”的提醒标识。记者还注意到,在何家洼11号古宅的另一侧墙体下,就是景德镇第二幼儿园的小草坪,而该侧墙体上一条长达五、六米的贯穿性裂缝赫然在目,高耸的墙体已经有倾斜的迹象。

  景德镇第二幼儿园园长许缨告诉记者,该墙体多年前就已有开裂迹象,每到雨季,园里数十名孩子的安全就令其特别忧心。许缨表示,该园几乎年年都为了此事向有关部门反映,至今也没效果。

  讲述:不能拆又没钱修不知如何是好

  一说起自家的这栋老宅,房主马女士也是满腹心酸。1995年就已经从瓷厂下岗的马女士,丈夫已经过世多年,自己要拉扯一双儿女,家中没有任何积蓄,一直无力修复自家的宅子。

  马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因为外墙开裂严重,房屋内部多处出现坍塌。后来在邻居的劝说下,她搬出了老宅到各个亲戚家里“打游击”,可人虽然住在外面,但内心还是很担心老宅哪天突然倒塌伤到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所以才在外墙贴上了提醒标识。马女士说,如果老宅在偏僻的地方,那就等它自然倒塌算了,可现在这是政府认定的重要历史建筑,自己不能拆,又没钱修缮,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马女士表示,为了这事,她曾经向多个政府部门反映并寻求帮助,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市老城办:不在项目范围内无法修缮

  那么,何家洼11号这样的历史建筑究竟该如何管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开始实施的《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规定,历史建筑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应当按照有关保护规划的要求履行管理、维护、修缮的义务。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应及时报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然而,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景德镇并没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这一机构。但记者注意到,同年,该市成立了景德镇市老城区保护利用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林景锋告诉记者,该办只是一个临时机构,“而且何家洼11号也不在规划保护项目范围,没有项目资金,我们也无法修缮,只有依靠当地政府或居民自己解决”。

  区文广局:90余处历史建筑待修缮

  据悉,何家洼11号这种破损严重的历史建筑并非个案。珠山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任伯芳告诉记者,目前在景德镇老城区,政府认定的重要历史建筑有90多处,这些历史建筑大部分属于居民的私有产权,有的甚至是公私产权混合,由于居民修缮的积极性不高,已有相当一部分破损严重并人去楼空。任伯芳介绍称,在景德镇老城区,国、省、市三级文物点众多,政府的维修保护压力本身就很大,如果众多的历史建筑也都由政府出资修缮,资金确实会有困难。任伯芳表示,对于何家洼11号历史建筑的情况,该局已经向上级报告,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处理措施。

  景德镇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破损过于严重,对何家洼11号古宅进行局部修缮的价值已经不大,“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产权置换,将何家洼11号古宅拆除重建、修旧如旧,这可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建议:成立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历史建筑众多的景德镇市,有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针对现状,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景德镇应该成立常设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开展老城区的文物单位和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同时,在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统一对私有产权的重要历史建筑进行产权置换,再由政府对重要历史建筑进行统一的保护开发,让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更多地惠及民众。

  而对于关键的资金“瓶颈”该如何突破,相关人士建议,当地政府可以尝试设立民间修缮基金、在产权置换后将历史建筑开放给民间出资“认养”、在保护的过程中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种筹资方式。

  手记:岂能让孩子“立于危墙之下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其实,每一处政府认定的重要历史建筑,都是关于千年瓷都的珍贵文化记忆,及时修缮保护好何家洼11号古宅的重要意义,自然已毋庸多言。如若暂且抛开城市文化保护的话题,那么,古语有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以人为本的当下,我们又岂能让一群群幼小的孩子常年“立于危墙之下”。我们期待着,能有个部门主动牵个好头,合力解决好何家洼11号古宅的危墙问题。

  ■信息日报记者王景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