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晴川:农村宴席备案,非歧视实重视

30.10.2014  13:03

  日前,河南周口市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周口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农村集体用餐作出相关规定。要求农村聚餐达40人以上者,需要报告备案;200人以上者,需要由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此“规定”一出引发热议,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这样做是对农村群体的歧视”。(10月29日《大河报》)

  对农村宴席有此要求,却看不到对城市也如此要求,这种“逆向思维”得出的“歧视”结论听起来确实很有些道理。但就此认为是歧视,委实没道理。

  农村与城市酒席差别是客观事实,比如场地的卫生、菜肴的安全、掌勺厨师健康等,城市都比农村更有保证,这也是被屡屡出现的食客中毒乃至死亡的案例所证实了的。而且,规模越大,越容易出问题。这本身就要求,对于薄弱环节,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需要重点投入、重点把关。如果那些事故发生前就有这样的指导、防范,很多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农村的特殊性导致了农村食品安全存在流动性大、监管难等现实问题,更容易被黑心商贩当做贩卖良心的黑市。曾有媒体报道,在山东潍坊随机找一家农村小卖部,都能发现假劣食品。而批发商更是坦言:“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这种城乡差别化带来的两厢对待,让人触目惊心又无可奈何。问题食品吃了就会出问题,会出问题就应该张网防范,权力部门主动介入,增加一道关口,这种提前防范,是职能责任的苏醒,也是对以往悲剧的亡羊补牢。

  而且,食品安全本就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民生责任,理应渗透进公共职能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尤其是,一方面人们闻“”色变,对食品安全充满期待,一方面,食品安全又被明确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当中,对农村酒席做些规范,无论是从程序正义,还是情与理角度考量,都不能称为找麻烦、玩歧视,而是重视和关爱,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经是好经,但要念好不留作秀把柄,就该牢牢把握“帮忙不添乱”要旨,一方面要把好食材、水源、餐具、地点等硬件关,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厨师健康、手续办理等软实力的指导、帮助工作。同时还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吃拿卡要等搭车收费异像出现,用最低成本换取最大信任。当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如果有一天城乡食品大市场供应能像供港食品安全率一样达到“五个九”纯度,锅里安全了,谁还不放心大胆地吃?谁还会选择性地去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