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堵住“真漏洞”“假低保”必歇菜

12.06.2014  11:32

  一个村支书竟然为本村的12人违规办理了低保,而12个违规的低保户中竟然有八个是村支书的亲属,其中竟然还包括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而与此同时要养活智障儿子的贫困老人却常年无法得到低保救助。日前湖南省耒阳市潭南村原村支书黄国华违规办理低保案被媒体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耒阳市同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立案调查,现有低保户全部推倒重来。(6月11日《央视新闻1+1》)

  低保作为一种兜底性社会保障制度,本意在于保证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因此,谁有资格享受低保,家庭收入和经济状况就是唯一标准,而不该与其他因素关联。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等等争吃低保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而且暴露出来还很偶然:比如,湖北房县的低保乱象,源于当年的一场“官场内讧”。而2011年江西省湖口县牌骆村的死人吃低保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不仅死者跟活人“争吃”了两年,身为死者儿子的当地民政局官员还能在副局长交椅上平安无事。显然,低保变成关系户的唐僧肉,源于“真漏洞”太多。

  首先是审核程序“形式化”。按理说,低保金有严格的发放程序,个人申报之外,还有考察核实过程,确定前还要经多级组织公示。但这些本该有的程序,在不少地方已经流于形式,谁符合,谁该领,缺少阳光公开,甚至简化成了“谁申请谁领”。尤其农村,不仅监管较为薄弱,低保审核也更易流于形式,加之一些农村干部“土皇帝”当惯了,一些重大决策一言堂,这就为农村假低保发生提供了土壤。

  其次是惩罚“避重就轻”。低保对某些人来说是“小钱”,对弱势群体却是救命稻草。因为对低保意义认识不清,现实中,即便发现骗保行为,问责起来也常常不痛不痒,甚至一退了事。事实上,像新闻中那位让去世父亲吃低保的村支书,已经不是简单的贪图小便宜,而是以权谋私,变相贪污,性质恶劣。如果处罚还仅仅是将吃进去的吐出来,或者开除党籍,而不追究其法律责任,就显得过于轻佻。这些不是官员的官员,之所以“官不大僚不小”,甚至小官大贪,谁能说与“恶小轻惩”没有关系?

  三是监管习惯“开小差”。媒体曝光了,立马就清查出了“402个不符合低保条件的”骗保者,行动如此“高效”,一方面说明,只要用点功,查处骗保并不难;另一方面,也恰恰表明,当地公权部门存在监管不力等渎职行为。曝光而立查,显然是一种“趋利避害”。这就很难不让人起疑:骗低保如此轻易得逞,难道其中没有蝇营狗苟的利益结盟等腐败行为?

  堵住骗保漏洞,必须从法律层面,促进社会监督,迫使监管发力,同时,还要从技术层面弥补缺陷。比如上海,在低保领域全面应用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将申领低保者纳入数据库,并且动态化,可进可出。实施以来,已成功查出不少“名不副实”廉租房申请者和经适房申请者。值得借鉴。

  堵住“真漏洞”,“假低保”必歇菜。道理其实很简单,实践起来也不难。真正的难题是:你有没有把百姓的穷困心酸捂在怀里,装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