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汽配市场最“黑”因垄断太“挺”
近期,国内首次汽车“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显示,国内不少车型零配件价格贵得离谱,一款某德系知名品牌车型零配件总价竟是整车价12倍多。价格畸高背后,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肆意侵害,更反映了我国汽车市场长期存在的弊病。(4月14日《重庆晚报》)
一辆车的零部件价等于12辆新车价,汽车维修行业成为“最黑”行业一点不夸张!企业闷声发大财,车主成了“冤大头”。对于此种乱像,有分析者认为,这是因为汽车零部件未明码标价。这自然有道理。但明码标价上墙,并不见得就没挨宰。
事实上,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第三条就明确规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要在醒目处挂牌公布。不少企业,在执行上也很有“力度”,但问题是,上墙价格本身就是“注水牛肉”,一掐就出水。症结在哪儿?就是原始价格不透明。收费多少,看企业心情和道德良心成色,这如何管用?尤其在具备判断知识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被宰得血淋淋,且一宰一个准。这从同配件不同企业价格相差悬殊就可得出结论。那么,这样上墙的价目表,挂与不挂有何区别?
汽车维修价格暴利,原因再多,深层次的原因却只有一个,就是汽车商、维修企业之间坚挺的垄断格局。目前维修企业,基本与生产商是穿一条裤子的一家人。当产、销、修始终战斗在同一战壕,那就注定不可能有竞争硝烟。因而,零件的价格就必然成为某些企业嘴上的价格。加上商家逐利的本性,消费者只能被送上任由宰割的高台。
一个良性的市场,必须最大程度地保护好消费者利益。要依靠市场之手调节,那首先就必须保证市场是良性和有序的。当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垄断格局没被打破,市场成了畸形儿,就是个伪市场。此时放手市场,只能加固垄断,进而加剧这种乱像。
所以,短期而言,政府就该果断出手,强行干预,挤掉水分。首先要摸清市场价格行情,并对汽车维修收费实行国家指导价管理,尤其是对一些高档和常用车型,必须明确利润比,统一定价之后,再统一上墙公示。同时,建立处罚、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机制,力求做到透明消费,无缝监管。这既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知情权,更有利于市场回归理性。
消费者权益难保,当然也因为监管太“疲”。始终不回应是因为没法回应不敢回应。这是一种失职行为,但确实也有其苦衷。这个苦衷就是无法可依。所以,长久之计,有关部门首先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汽车维修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打破汽车后市场法规真空状态。同时,尽快修改完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拿掉这一事实上的垄断保护伞,真正让法律成为对付维修企业宰客最有力的利器。而一侍市场足够成熟,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良性竞争市场形成了,再交还给市场也不迟。
但一个张家辉支撑不起香港电影,当张家辉和那帮影帝一起老去的时候,积弱已久的港产片,拿什么与如狼般的进口片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