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绿色银行”无碍“公益绿色”

08.04.2014  12:26

  昨天是首都第30个全民义务植树日,全国首家“绿色银行”在京西门头沟宣布开业,家庭、个人、企业、团体都可开户得到“绿色存折”,通过现场植树或以资代劳的方式参与植绿减霾,攒积“绿币”,可以兑换景区门票。(4月7日《新京报》)

  “绿色银行”听起来新鲜,其实还是一种术语包装,行的是“用公益换物质”的思路,跟幼儿园“做好事奖朵小红花”一个模式,目的是激浊扬善。只不过,用“绿币换门票”的形式,给人的感觉里,裹挟了几分商业化味儿。这也是有人质疑“绿币换门票”是将公民的植树义务明码标价,让公益丢失的原因。但这种担心有些多虑。

  “绿色银行”,首先不是商业模式的简单植入,而是形象化的比拟。获取“绿色币”的前提,就是人们须栽树,栽的越多,“资本积累”越厚,获利就越多。事实上,一切善举都跟银行需货币储存一样,只有不断积累,方能集腋成裘。而“兑奖”获益的,不是本金,而是“利息”,在其激励效应下,人们的植树积极性显然会容易被激发。

  其次,“绿色银行”也有现实基础。从植树节设立到如今,这个节日已经逐渐变味,“义务”似乎变得可有可无。“绿色银行”虽说是被无奈而逼出的“创新”,却至少可以唤起人们对义务植树的重新认知。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会有人会重新拿起铁锹,不求回报,体现植树的纯公益性;另一方面,也有人会加入植树队伍,哪怕有获得门票之功利,却也无损公益本质。当硬性规约乏力,柔性的呵护反而是一种智慧。更有助于公益心的回归。

  而关键的一点,就是“绿币换门票”是凭借汗水“刷卡”取现,这与赤裸裸的金钱购买有本质区别。尤其对孩子来说,这不仅可以培养绿色理念,增加公益活动的自豪感,更有利于“劳有所获”的观念养成,可谓绿色纯天然,无论是其实用价值,还是正能量传递,一点都不妨碍“公益绿色”。

  当然,“绿色银行”也有瑕疵,比如“定期公布绿色资产排行”,比如“以资代劳”。既是存款,必有多少。那么,“无意”将人群等级化,对存款少者就可能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为摆脱劣势,就可能会出现花钱买积分等“作弊”行为。如此,绿色银行的初衷就变了味,甚至还会滑进变相募捐的泥淖。如果既有正向激励,又能注重公益性的纯粹,社会效果会更好。